鱼皮为纸 绘就赫哲风情
□白英
字数:1987
2025-01-01
版名:文化
“乌苏里江来长又长,蓝蓝的江水起波浪,赫哲人撒开千张网,船儿满江鱼满舱。”在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三江交汇的平原上,生活着我国北方少数民族中唯一一个以捕鱼为主要生产方式的民族——赫哲族。其独特的“鱼皮文化”犹如璀璨的民间艺术明珠,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底蕴、民族特色、民俗风情及艺术魅力。“赫哲族鱼皮制作技艺”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早在2006年就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位于中国东北边陲三江流域的同江、佳木斯一带,曾是赫哲族人生活的地方,这里不仅以壮丽的自然风光吸引着无数游客,更以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探寻民族文化的上佳之地。赫哲族鱼皮画技艺传承人孙大立的鱼皮画博物馆与工作室,就在佳木斯市松花江畔。走进工作室,仿佛踏入了一个鱼皮工艺品的世界,入门处就悬挂着龙形图案的鱼皮画,威武霸气的龙仿佛从天而降,脚踏祥云,活灵活现。顺着祥龙的指引,细细端详屋内一幅幅透着古老渔猎文化气息的鱼皮工艺品,既有描绘山川河流、日月星辰等自然风光的壮美画卷,也有展现渔家生活、节日庆典等民俗风情的细腻画作。鱼皮画材料独特,有着浓郁的地域特色,是赫哲族人丰富想象力的体现。
天然的鱼皮花纹多样,浑然天成,充满自然之美。鱼皮画的色彩虽然不如油画那般绚烂,却有一种难以言喻的沉稳与内敛,如同赫哲族人的性格,坚韧而不失温柔,深沉而不失热情。一幅幅画作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巧妙地利用了鱼皮的天然纹理和色泽,观之仿佛能够穿越时空,感受到那份遥远的呼唤。孙大立是位真诚热情的东北小伙儿,与他那魁梧的身材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他身上浪漫真诚的艺术气息,他总是认真耐心地向访客们讲解鱼皮画的历史、工艺以及制作过程。鱼皮文化是存在于北纬45度以北的高寒地区的特色文化,鱼皮制品以生活在三江流域的鳇鱼、大马哈鱼等冷水鱼的鱼皮为原料,这些鱼的皮具有一定的厚度和韧性,比较耐磨,便于在生产生活中使用。在三江流域,有16个民族使用鱼皮制品,赫哲族是其中使用时间最长、鱼皮制作技艺最为精湛的民族。赫哲族人以渔猎为生,他们捕鱼、食鱼,用鱼皮盖房、造船、制衣,在历史上有“鱼皮部落”的别称。
传统的鱼皮制作技艺包括一整套复杂的流程,有剥皮、干燥、熟软、拼剪缝合、艺术修饰等步骤,过去赫哲族妇女都能熟练掌握这一技艺。20世纪中叶以后,随着社会的发展,鱼皮制品被其他用品取代,这种传统技艺一度面临失传。直到近年,新一代手工艺人发展创新,利用传统的鱼皮剪贴技术制作了现代鱼皮工艺品,使古老的鱼皮文化延伸到了旅游、艺术等领域,这项传统技艺才得以重获新生。
在孙大立眼中,鱼不仅是餐桌上的佳肴,更是艺术创作的灵感源泉。他拿出几块加工好的鱼皮,准备制作“赫哲族人渔猎生活”系列鱼皮画。制作鱼皮画,首先要对鱼皮进行加工处理,经过精心剥取、晾晒、熟制、软化等多道工序处理后,鱼皮变得柔软而富有弹性,适宜雕刻和着色。鱼皮画的制作工艺有粘贴和镂刻等。“传统的镂刻工艺是在鱼皮的背面,用刀或剪刀进行裁剪,镂刻也可以与粘贴工艺相结合。”孙大立说。只见他几笔就在鱼皮的背面画出了一个猎人形象,随后便拿起剪刀按照轮廓麻利地剪制。“裁剪这步最为关键。”孙大立边剪边说。鱼皮不同于其他材料,需要巧妙地利用其天然纹理与色泽,或是以鱼鳞为点缀,或是以鱼鳍为轮廓,每一步都要恰到好处,才能让画面生动自然,既展现手绘的精妙,又保留了鱼皮原有的生命力。他熟练地粘贴组合,不消片刻,一幅鱼皮画就呈现在眼前。
赫哲族的渔猎文化是孙大立创作的主要题材,“赫哲族人渔猎生活”系列作品中既有捕鱼、狩猎等生活场景,也有山水、花鸟等自然风光,以及神话传说、图腾崇拜、萨满祭祀等宗教元素。刚刚完成的鱼皮画《冬捕》中,一条条肥美的鱼儿活蹦乱跳,渔民们身穿厚重的棉衣,手持鱼叉和抄捞子,在茫茫冰面上忙碌着,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他们或破冰下网,或收网捕鱼,每一个动作都充满了力量与激情,使人仿佛身临其境地感受到那份喜悦。
从业多年的孙大立深知鱼皮制品的独特价值,如何在作品中融入更多的艺术元素,开发出更多品类的文创产品,使之更加符合现代人对于家居和装饰的要求,一直是他探索的方向。在他和年轻一代手工艺人的努力下,鱼皮画制作技艺从拼贴到镂刻再到立体雕刻,创作范围从必需品到生活用品再到工艺品、文创产品,不断丰富。在传承传统技艺的基础上,年轻手工艺人的创新思维与古老技艺碰撞出了新的火花,乡村建设、小康生活、冰雪运动等现代元素纷纷走进了鱼皮画的世界,使得这一古老艺术形式焕发出了新的生机。
鱼皮画的每一处都透露着自然的韵味,仿佛还能从中感受到冰面的寒意,嗅到鱼类的鲜香。而制作鱼皮画的手工艺人,则如同神奇的魔法师,将鱼皮的质朴与粗犷,转化为细腻与柔美,将生活的点滴与自然的奇妙融入其中。 这些鱼皮画 工艺品,不仅富有生活气息,还蕴含了深厚的文化内涵,不仅体现了赫哲族人对自然的敬畏与热爱,更是对赫哲族文化的寄托与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