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祖国“星击”苍穹开天拓疆
——记中国科学院院士、航天专家王希季
字数:2639
2025-01-01
版名:文化
□王高岩
2024年 7 月 26 日,是我国“两弹一星”功勋、中国科学院院士王希季的103岁生日。7月25日,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人民政府驻北京联络处、在京白族及大理乡亲联谊会等单位在北京蝴蝶泉宾馆联合举办座谈会,为这位功勋卓著的老科学家送上真诚的祝福。
作为我国著名航天专家,王希季一生心系祖国,科研成果丰硕——他主持研制了我国第一枚液体燃料探空火箭,并发射成功;提出了我国第一颗卫星运载火箭“长征一号”的技术方案,并负责研制,最终成功将我国首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送上太空;负责完成我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的技术设计,并首发成功,使中国成为世界上三个掌握返回式卫星技术的国家之一。
刻苦学习,高一学生考上重点大学
王希季 1921年出生在昆明一个白族家庭。由于父亲经商,家境尚可,父亲早早便将他送进学校,希望他成为一个有学识的人。王希季深知父亲用心良苦,上学后刻苦学习,课堂上认真听讲,课后注重复习,坚持当天学的知识当天消化。放学后小伙伴们找他玩儿,他若没复习完就绝不答应,因此他的成绩始终名列前茅。初中毕业那年,王希季因患重病不得不休学。治疗期间,只要身体允许,他便手不释卷,不肯落下进度。家人见状常劝他注意休息,每每此时,他都会说:“读书求学没有捷径,有病在身不能到学校上课,但我可以自学,一定不会落下知识。”凭借这股劲头,半年后病好复课不久,王希季便在昆明市中学会考中一举摘得全市第一名的桂冠,一个在家休学半年的学生能取得如此好成绩,令老师和同学们敬佩不已。
王希季上高中时,教育部门允许学习好、能力强的高中生不 受 年 级 限 制提 前 报 考 大学。消息一出,许多高中生跃跃欲试,王希季也在其列,这一次他又靠扎实的知识积累在报考的高一学生中脱颖而出,被全国闻名的重点大学“西南联大”录取。
心系国家,义无反顾改行搞科研
1942年,王希季大学毕业,此时正值抗日战争进行到关键之时,他一心想凭知识救国,毅然进入一家兵工厂工作。工作期间他切身感受到国家工业的落后,于是,1947年他以优异成绩考入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学院,就读动力与燃料专业。
1949年 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正准备继续攻读博士学位的王希季得到消息,立即决定回国为新中国建设贡献才智。当时美国政府为了留住人才,给学习成绩优异的中国留学生开出了优厚的学习和生活条件,有美国同学听说王希季要回国,劝他说:“你博士还没读完,现在回去岂不是前功尽弃?”但不管他们怎么劝,王希季都不为所动,铁了心要回国。
经过一番努力,1950年春,王希季登上了回国的轮船。在船上他遇到了华罗庚教授及一些和他一样有报国之志的中国留学生,大家虽然来自不同院校,但相同的志向使他们立刻熟悉起来。一群年轻人和华罗庚教授聚集在甲板上畅想未来,设想着回国后如何利用所学知识为新中国建设贡献力量,为建设一个富强昌盛、欣欣向荣的国家添砖加瓦。谈着谈着,受热烈气氛感染,王希季难以抑制心中激情,情不自禁哼 唱 起《抗 日 军 政 大 学 校歌》——“黄河之滨,集合着一群中华民族优秀的子孙。人类解放救国的责任,全靠我们自己来担承……”大家也一起放声唱起来。
轮船穿过浩瀚的太平洋抵达中国,王希季终于踏上了中国的土地。得知国家在东北制造业比较发达的海滨城市大连创办了重点大学“大连工学院”(现大连理工大学),急需师资,王希季立刻动身赶到大连应聘。工作一段时间后,因国家需要他又赴上海交通大学任教。由于知识渊博,视野开阔,王希季的授课水平很快得到领导和老教授们的认可,不久便成为同龄教师中的佼佼者,随即被任命为上海交大工程力学系副主任。
2003年2月12日,王希季(右)在探测一号卫星震动试验现场
1958年 11月的一天,王希季刚上完课突然接到通知,上海市委有关领导找他谈话。王希季心里犯起了嘀咕:“我一个高校普通教师,市委领导为什么要找我谈话?”见面后,领导简单寒暄后直奔主题:“毛泽东主席在中共八大第二次全体会议上,向全国科技工作者发出了‘我们也要搞卫星’的号令,组织上了解到你在美国所学的专业,决定把你调到上海机电设计院工作,想让你专门负责研制发射人造卫星的运载火箭,现在征求一下你的意见。”听完领导的话,王希季心里清楚,这项工作与耕耘教坛相比,是两个完全不同的领域,自己接受了任务,就意味着要面临各种想象不到的困难和压力,还必须隐姓埋名……但他更清楚,将人造卫星送上天,对于新中国来说是何等重要。思及此,王希季坚定地点头答应。从此他以国家需要为己任,义无反顾地改了行。
攻坚克难,成就卓越硕果累累
王希季在美国攻读的是动力和燃料专业,并没接触过运载火箭方面的专业知识。当时国际封锁极为严密,根本无法寻求外援,王希季便向书本求教,想方设法搜集资料,废寝忘食地阅读、消化,边恶补相关理论边搞研究。研究工作有大量数据需要计算,在缺乏电子计算机的条件下,王希季就用土办法——手摇计算器,甚至算盘这种人工方法计算出一项项数据。就这样,在王希季的主持带领下,半年后,他和同事们研制、总装出了我国第一枚探空火箭。进一步完善后,火箭于1960年 2月 19 日成功发射。这枚完全由中国人自己设计研制的液体推进剂探空火箭在我国航天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标志着我国迈出了探索太空的第一步。
此后,王希季不断攻坚克难,带领课题组在10年时间里先后成功研制包含气象、生物试验,核爆取样与技术试验等不同类型的15个型号的探空火箭,成为我国这一领域的领军人物。
王希季还是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运载火箭“长征一号”技术方案的提出者,并负责完成了相关研制工作。1970 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顺利入轨。毛泽东主席对“东方红一号”的成功发射给予了高度赞扬,称赞王希季等科研人员以聪明才智提升了国威,为国家做出了卓越贡献。完成这项任务后,王希季又投身到卫星返回技术的研究中,经过先后数十次实验,终于突破一系列技术难关,将返回式卫星送上天,引起世界瞩目。
几十年来,王希季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辛勤探索着、耕耘着——他提出在返回式卫星上使用新型国产彩色胶片,开创了我国卫星彩色拍照技术的先河;他紧跟时代步伐大力提倡卫星姿态控制系统数字化,目前这一做法已得到普遍应用;他在载人航天工程中力主不追逐世界发展航天飞机的潮流,根据国情只搞载人飞船,得到有关部门认可,使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走上了一条符合国情的发展之路……在科研上,王希季硕果累累,不仅荣获国家科学进步特等奖及一系列国内外大奖,还荣获了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如今,已经103岁高龄的王希季,依然关注着“中国制造2025”,了解“互联网+航空”新项目,老骥伏枥,心系航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