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得起,是一种了不起的品质

□李雪梅

字数:1719 2025-01-01 版名:成长
  晚饭后,我和儿子苗苗像往常一样,去社区打乒乓球。我们到的时候,有些晚了,刚好还剩下一个球台。因为白天刚下过雨,苗苗先去擦球台上的积水,就在我下车拿球拍的间隙,球台便被两个八九岁模样的小朋友抢占了。苗苗很不服气地过去跟他们理论起来,两个小朋友甩了我们一个白眼,不吭声。我示意苗苗算了,转身去旁边看那些乒乓球高手过招。
  刚开始,苗苗还很沮丧。后来他看着高手们精彩而激烈的对打,也随之兴奋起来。一边模仿着高手们的动作,一边积极地帮高手们捡球,忙得不亦乐乎。
  大概过了半个多小时,隔壁球台那个穿黄衣服的小朋友,突然大声吼叫了起来:“不玩了,不玩了,不跟你打了。”与此同时,他用力将球拍扔到地上,这还不解气,只见他走到乒乓球旁,一脚将它踩破。之前,我就观察到,他每次输了球,都会不停地高声辩解:“这颗球打到我手指上了,不算!”“挂一点点边,不算!”……估计是穿黑衣服的小朋友忍无可忍了,于是也大声吼道:“你就是赖皮。输不起,就别玩嘛!”两人闹得不欢而散,各自拿着球拍离开了。
  回家路上,我问苗苗:“你知道为什么那两个小朋友会起冲突吗?”苗苗转过头来,回答道:“那个穿黄衣服的哥哥,输不起呗!”我说:“那穿黑衣服的小哥哥,为什么就不能让让他呢?”苗苗想了想,坚定地说道:“要真是比赛,没有谁会让着谁。当然,如果黑衣服的哥哥想让对方高兴,故意‘放水’,那就另当别论了。”说完,他又加一句:“幸好您当时及时帮我纠正呢!”苗苗的这番话,让我不知不觉联想到,刚陪他学乒乓球的那段时间。
  苗苗刚上小学,我就开始带他打乒乓球。那个时候,他比球台高不了多少,我纯粹就想着给他培养一个兴趣爱好而已。如今,经过两年的练习,他基本上能跟我对打几场了。
  可是,在陪练的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个值得引起重视的问题。比如:每当他赢了,他就会开心地跳起来,或者放声大笑。可一旦被我打败,他就各种“作”:哭鼻子、说泄气话、耍小脾气、耍无赖,等等。最让我无语的是,每天最后一颗球,他必须赢,否则一定会哭着回家。为这事,我各种安慰、引导都无济于事。他还是照样,一输球就哭鼻子。我也有控制不住情绪的时候,气急了,便会说一些难听的话。
  记得有一次,又出现同样的情况。我忍无可忍,说了些难听的话。可不一会儿,旁边球台的一位阿姨放下球拍,走了过来对我说:“大妹子,别怪阿姨多嘴,我观察你们好些天了,像你这样说他,只会适得其反。我看你也挺心急,他毕竟是个孩子,能打多好嘛!”我尴尬地笑了笑,说长此以往,怕孩子养成输不起的性格。阿姨摇了摇头,接着说:“你家这小孩,我看着挺好,每次都在很努力地接球。输了哭一哭,或者发发小脾气,这也是很正常的。你要接纳他的小情绪,再耐心地引导他。”听到阿姨这样说,孩子顿时像有了“靠山”似的,眼泪又哗哗地奔涌而出。这时,阿姨又靠近我,小声地跟我说:“凡事有个过程,我们不都是他这样过来的吗?其实,你反过来想,这是好事呀!你正好可以借此机会,培养他输得起的品质。你要有方法,有技巧地去正面引导他。”顿时,阿姨的一席话,犹如醍醐灌顶,让我既感动,又惭愧,更多的是深刻地自我反思。后来,我结合孩子的性格特点,通过合理的方式去积极引导他。此后,孩子果然有了明显变化和进步。用他自己的话说:“赢,要赢得漂亮。输,要输得坦荡。”
  刚开始遇到这样的问题,我的内心也是既焦虑又烦躁。后来才发现,其实面对孩子的“输不起”,我们完全可以有更好的解决方案。比如:我们平时在家里,跟孩子一起做亲子游戏时,作为家长,自己首先要带头遵守游戏规则,不得主动“放水”,不让孩子盲目地自信。赢就是赢,输就是输,不能让孩子只懂得享受胜利的喜悦,而经不起失败的悲伤。
  当然,培养孩子输得起的品质,也要注意一个“度”。最起码,不能让孩子误以为输赢无所谓,或是让孩子心安理得地接受失败。而是要利用孩子的好胜心,及时合理地引导他们,在正确看待学习或生活中各种输赢的同时,耐心地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荣辱观。我们要引导孩子,把失败看成机会,把胜利看成鼓励。勇敢地去尝试,去超越自我,去感受拼搏带来的快乐,而并非仅仅纠结于一时的得失。
  输和赢,成功和失败,都是我们生活的常态。赢得起,是一种实力。输得起,是一种底气,更是一种了不起的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