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跨学科视角的初中思政教学实践

□梁春宇

字数:3095 2024-12-29 版名:教育理论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更新,初中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已经逐渐从知识灌输转变为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社会责任感。为了更好地实现这一目标,思政教学需要通过整合不同学科,拓展学生对思政内容的认识,培养其综合素养。下面将探讨如何更好地借助跨学科教学,甚至多学科融合教学,进一步强化初中思政教育的实效。
  初中思政教育的跨学科视角
  跨学科教学理念。跨学科教学理念强调通过整合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方法,促使学生全面理解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这一理念源于对知识之间相互联系的认识,强调学科之间的互补性与交叉性。跨学科教学主张超越传统学科的边界,通过将多个学科有机结合,为学生提供更为综合丰富的学习体验。其核心理念在于通过整合不同学科,促进学生形成更全面的认知结构,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跨学科教学原则。跨学科教学的原则包括融合性、相关性和深度性。首先,融合性要求将不同学科的知识有机融合,使学生能够在学科之间建立联系,形成全局性的认知。其次,相关性强调教学内容与学生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的联系,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应用知识。最后,深度性要求深入挖掘学科内在的本质,促使学生深刻理解知识本身的深度和内涵。跨学科教学的理念与原则旨在打破学科壁垒,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培养他们成为具有全球视野的未来公民。
  跨学科教学应用。跨学科视角在思政教育中的应用体现在将不同学科的知识、方法和视角整合到思政课程中,以拓宽学生对社会、政治和伦理问题的理解。首先,通过引入历史学科的视角,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社会发展的历史脉络,从中汲取人类思想政治发展的经验与教训。其次,融入文学学科的元素,通过文学作品的阅读,学生能够更深刻地感知人性、伦理与社会问题,从而培养审美情感和人文关怀。社会学等学科的视角也能帮助学生更系统地理解社会结构、社会问题以及思想与社会的相互关系。跨学科应用在思政教育中有助于让学生形成全面、立体的社会认知,提高他们对思想政治理论的理解深度。
  在思政教育的实践中,通过跨学科的应用,教师可以设计富有启发性和实践性的学习任务,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例如,通过结合历史、文学和社会学的元素,组织学生进行综合性的研究项目,让他们从不同学科的角度去分析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伦理和社会问题。这样的跨学科实践既促进了学科知识的融合,也培养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他们更全面地理解和参与社会事务奠定了基础。
   综合素养与初中思政教育
  综合素养的概念及特点。综合素养是指个体在多方面能力和品质的基础上,能够全面地理解、运用和创造知识,具备批判性思维、沟通技能、人际关系和团队合作等综合能力。这一概念强调个体的全面发展,要求学习者在不同学科、领域和生活场景中都能够灵活运用知识,具备综合性的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综合素养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多元性、整体性和实践性。首先,多元性体现在综合素养要求学习者能够跨多个学科领域掌握知识,不仅要熟练掌握学科知识,还要将这些知识在实际情境中进行交叉运用。其次,整体性强调综合素养的培养不仅要关注个别技能或知识点,更要注重全局性的发展,包括情感、价值观念和道德品质等方面的培养。最后,实践性要求综合素养的培养必须贴近实际生活和工作,学生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形成对知识和技能的深刻理解。
  综合素养与思政教育的关联。综合素养与思政教育密切相关,它们之间存在着相辅相成的关系。首先,综合素养要求学习者具备全面的认知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而思政教育的目标正是培养学生在政治、思想和道德等方面的全面素养。通过思政教育,学生能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丰富的人文素养,这与综合素养的整体性要求相一致。其次,思政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判断力,而这正是综合素养所倡导的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核心能力。
  在实践中,综合素养的培养不仅仅需要多学科知识的掌握,还需要对社会、伦理和文化等多方面的理解。而思政教育正是通过教学内容和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社会问题,培养综合素养的发展。通过对伦理、人权、社会公平等思想政治理论的学习,学生能够更好地认识社会,拓宽综合素养的层面。
   跨学科教学在初中思政教育中的实践路径
  历史与思政的整合教学。历史跨学科能力是学生开展历史跨学科学习活动的必要条件。在整合历史与思政的教学案例中,我们可以设计以历史事件为核心的课程,旨在引导学生深刻思考历史与政治思想的相互关联。例如教授历史课《商鞅变法》时,在教学目标设计上,不仅让学生能够了解“商鞅变法”的背景、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知道“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一次重要的政治和社会变革,而且通过对“商鞅变法”中法治思想和实践的分析,引导学生认识到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初步树立法治观念;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让学生探究“商鞅变法”的历史意义,而且要总结提炼“商鞅变法”中的法治与思政教育。通过组织学生讨论“商鞅变法中的法治思想与现代依法治国理念有哪些异同”,教师引导学生跨越历史时空,将古代商鞅变法中的法治与现代依法治国理念进行对比分析,理解法治的传承与发展,让学生懂得依法治国是现代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从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自觉遵守法律法规。
  整合历史与思政教育的案例还可以包括让学生开展小组研究项目,深入挖掘某一历史时期的社会思潮、政治思想和思想领袖。通过小组合作,学生可以分享不同的观点,从而拓宽对历史事件和政治思想的理解。同时,学生还能够结合历史事件对当时的政治体制进行批判性分析,探讨当时思想领袖对国家发展的影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
  文学与思政的整合教学。在文学与思政的整合教学中,可以选取一些具有深刻人文思考和社会价值内涵的文学作品,如经典小说、诗歌或戏剧。选一部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为例,比如《红楼梦》,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小说,深入挖掘其中的人生哲理、伦理观念和社会思考。通过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情节设置等元素,学生能够深刻理解作者对于封建社会、家族伦理和人性的思考,从而引发对于思政问题的深度探讨。
  以文学作品为媒介,将人文思考与社会价值相结合,促使学生在文学鉴赏的同时培养深厚的思政素养。文学作品不仅仅是一种艺术表达,更是对人性、伦理和社会的深刻反思,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思考人生意义和社会责任的平台。通过整合文学与思政教育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其思考社会问题,培养其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例如教授语文课《背影》时,在教学目标设计上,不仅让学生学习通过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的写作手法,而且要引导学生从文中父子间深沉的情感中体会家庭亲情的珍贵,理解父母养育之恩的伟大,培养学生感恩父母、关爱家人的良好品德。同时通过对那个特殊时代背景下家庭关系的探讨,让学生认识到家庭与社会的紧密联系,以及个人在家庭和社会中应承担的责任,增强学生的家庭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引导学生分析文中父子情感的变化过程和细节描写,而且要引导学生思考: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回报父母的爱?再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家庭与社会的关系,举例说明一些家庭美德对社会和谐发展的促进作用,让学生明白个人在家庭中培养的良好品德可以延伸到社会生活中,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积极力量,从而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整合文学与思政教育的案例还可以包括让学生通过文学作品展开创作活动。学生可以选取一些社会问题或伦理困境,以文学的方式进行表达和思考。这样的活动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同时也促使他们深刻思考并表达对社会和人生的独立见解。
  (作者单位:陕西省宝鸡市陈仓区千渭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