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笔下恩师情
—— 读《师爱的智慧:名家忆老师》
字数:1452
2024-12-25
版名:悦读
□钟 芳
一生当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老师,名家也不例外。老师们或培根铸魂,或指点迷津,引领着众多学子走上坦途。案头的这本《师爱的智慧:名家忆老师》集结了王蒙、梁晓声、汪曾祺、郑振铎、魏巍等著名作家追忆恩师的经典散文,从受教者的角度,感念恩师们的亲切教诲,温润细腻的文字,道尽了平凡而伟大的师爱。
全书分为“启蒙之师”“成长之师”“技艺之师”“青春之师”四部分,每篇文章之后都有教育大家朱永新的点评,以帮助我们体悟名家们的受教心得,以期找到教育的终极意义。
在人生的启蒙阶段,幼儿教育发挥着启人心智的作用。好的幼教老师能在孩子们心中播下知识的种子,引导他们积极向上,并为他们日后的成长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汪曾祺就一直没有忘记他的幼儿园老师王名英。当年,王老师教他们唱歌、跳舞和做游戏,那些曲目和游戏看似简单,却蕴含着很深的寓意,许多歌舞和游戏都在小朋友的心中留下深刻长久的影响。幼年汪曾祺就从王老师的言传身教中学到了善良和仁爱。多年以后,汪曾祺回乡看望王老师,并为她写下一首短诗。当王老师读到“师恩母爱,岂能忘怀”时,感动得流下了眼泪。成名后的汪曾祺没有忘记教他“人生第一课”的王老师,他在《师恩母爱》一文中郑重地写道:“我觉得幼儿园的老师对小朋友都应该有这样的‘师恩母爱’。”意在勉励广大幼教工作者,能够以王老师为榜样,像母亲对待自己的孩子一般,用细腻温柔的母爱为学子们的健康成长撑起一片蔚蓝的天空。
身体力行是教育工作者必备的素质,优雅的言行和得体的举止总能滋养学子们的心灵。丰子恺在《怀李叔同先生》一文中,用朴实无华的语言,追述了恩师李叔同认真而不失温情的从教经历。当年,李叔同任教丰子恺班级的音乐课,每次上课,李叔同都会提前赶到。虽然他对课堂纪律要求严格,但从不会在大庭广众之下指责学生,而是等到课后,找到不遵纪律的学生予以温和的指正,说完之后,他还会对学生微微鞠一个躬,以示诫勉。这种温文尔雅的教育方式,让学子们无不对李叔同肃然起敬。后来,李叔同出家,丰子恺感念老师的教诲,时常给恩师寄些宣纸之类的用品,剩余的宣纸李叔同从不多占,每次都会如数退还给丰子恺。这种凡事认真严谨的态度,对丰子恺影响很大,他从恩师身上学到了敬业、执着和一丝不苟。可以说,丰子恺散文上的自然清新、绘画上的疏朗有致,皆是受李叔同的影响。丰子恺十分感激恩师的点拨,并由衷地表达出自己的敬仰之情:“我和李先生在世间的师徒尘缘已经结束,然而他的遗训——认真——永远铭刻在我心头。”从两人的师生缘中,也足以洞见温情教育的魅力。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句话深刻道出了教育的宗旨。好的老师,不仅会悉心讲授知识,还会把求知的本领,创见性地传授给学子。在《遥远的怀念》一文中,季羡林满怀感激之情,深切怀念在德国留学期间,恩师瓦尔德施密特教授对自己的启发式教育。彼时,瓦尔德施密特教季羡林梵文和巴利文,他的授课方式较为独特,往往把教与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通过严格的教学和大量练习,使季羡林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进一步增强。回国后,季羡林牢记恩师的教导,把瓦尔德施密特的教学方法灵活地运用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有创见性的学术人才。对于恩师,季羡林一辈子难以忘怀,他说:“今天我仍然觉得这种教学法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尽早独立自主地‘亲口尝一尝梨子’,是行之有效的。”事实也有力地证明,正是得益于良师的严格教育,才造就了一个学贯中西、博学多才的季羡林。
透过名家对恩师的无尽感怀,我们真切地体悟到了师爱的无声、永恒和伟大,进而激发起催人奋进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