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旮旯的那些年

□杨书林

字数:1491 2024-12-25 版名:成长
  车绕过一道又一道弯,才驶入被群山环绕的山旮旯……那些年,就在那山旮旯,在那物质匮乏、条件艰苦、娱乐稀少的山旮旯,有一群朴实可爱的孩子,他们用淳朴与童真,求知与毅力,悄然推开了我语文教学生涯的大门。
  追光而行,快速成长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作为一名跨学科教学的语文教师,我如何才不负师者的使命呢?
  当看到那一双双闪烁的小眼睛时,我的心中充满了焦虑、彷徨与自卑。习惯于美术教学的我,如何能够胜任语文教师,又如何能当好班主任呢?我害怕自己的不足会耽误学生们的未来,担心领导、同事、家长们的质疑与不满。然而,内心深处总有一个声音在回响:既然选择,那就全力以赴;作出抉择,那就无畏前行。
  于是我剪掉了齐腰长发,长裙换成了牛仔裤,运动鞋取代了高跟鞋,开启了恶补语文专业知识的旅程。那时没有便捷的网络资源,没有现场学习的机会,也没有“青蓝工程”的帮扶。一次偶然的机会,一位进修学校的领导向我推荐了王崧舟老师的《诗意语文课谱》、管建刚老师的《一线带班》以及于永正老师的《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他们的课堂实录、教学思想和育人故事,让我如获至宝,读着这些书籍,我结合学生实际理解运用着他们的智慧和经验。在这些书的滋养下,慢慢地,我对语文教学有了信心。
  在准备《坐井观天》公开课时,我一遍又一遍地品读教材、品味字词、理解文本、查阅课例,汲取他人的教学智慧与经验,精心设计教学环节,以兴趣为着力点,引导学生们主动思考、积极探索。为了让学生便于理解,我展现了美术功底,用简洁明了的线条勾勒出井、井沿、青蛙和小鸟……生动形象的板书给学生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了增添课堂的趣味性,我还制作了青蛙和小鸟的头饰,让学生们在角色扮演中深入地理解寓言故事及主人公的性格特点。
  评课时,点评教师说:“这节课是扎实的、成功的。”这增加了我上好语文课的信心,也让我明白,上好一堂语文课要用心、用情、用爱,哪怕自己只有“半桶水”,也要为学生们扬起一朵朵知识的浪花。那个曾经的美术老师,运用美术知识,将语文与美术进行学科融合教学,让课堂变得与众不同、活力无限。未来,我将继续在这条育人道路上努力前行,为学生们的语文学习之旅增添更多的色彩和乐趣。
  那些年,在那山旮旯,在学生们的陪伴下,一名年轻的美术教师成为了一名语文老师兼班主任,更是从一名新手教师逐步成长为了一名经验丰富的教学骨干,但不变的是坚定的教育初心。
   用爱陪伴,守护成长
  教育面对的是鲜活的生命,它需要爱与陪伴,是心与心的交流,是灵魂与灵魂的碰撞。我带着爱与热情陪伴着学生,他们也回馈我以纯净而丰富的情感。
  那些年,在那山旮旯的操场上,我带着学生们一起玩老鹰抓小鸡、一起跳绳、一起丢沙包……跑着,追着,笑着……操场上回响着学生们银铃般的笑声。每当下课时,我的身后就长出了长长的“小尾巴”。有了课间的友谊,学生们上课也特别给我面子,让我颇感欣慰。
  一朝一夕的相处我们建立起了深厚的师生情,学生们下课了会抱着我的腰,仰着笑脸喊我“妈妈老师”;会故意把头发弄散,缠着我给她们扎小辫;会用黑黑的小手送给我一瓣橘子或几颗糖;会在我的头上插一朵栀子花……
  在山旮旯的那些年,课堂上,我与学生们遨游于知识的海洋;课间,我们在操场肆意玩耍;夕阳西下,我们或三五一群谈天说地,或步入乡间小道散步,或在田野里挖野菜,或挽着裤腿在小溪里捉螃蟹……那时的我精神世界丰盈、充实而快乐,工作、生活宁静而美好。
  那些年,与学生们相处的温暖岁月,成了我生命中最美的回忆,凝聚成了我今生最宝贵的财富。在山旮旯的那些年,我用心坚守、用情感染、用爱呵护、用行动去影响学生,只因初心使命,我愿奔赴山海,见到最好的自己,与学生共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