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朗读教学存在的常见问题

□郭珲峰

字数:1822 2024-12-22 版名:知行
  朗读是古诗词教学中经常采取的一种提升学生语感能力,推动文本深入解读的重要策略。当然,古诗词朗读绝不是让学生随随便便地读,它有着鲜明的阶梯性特点,需要按照读准字音、读得流利、读出节奏、读出情感四个阶段来逐步推进。在这一推进过程中,笔者发现问题还是不少的,一些问题甚至暴露在高级别的公开课中。我们按照古诗词朗读教学的这四个阶段来分别捋一捋。
  读准字音
  读准字音是古诗词朗读的基础,也是古诗词朗读的底线。它要求学生遵循普通话的字音规范,字正腔圆、准确无误地发出每个汉字的正确读音。比如,能够区分清楚平翘舌音、前后鼻音,能够结合具体语境读好多音字,能够克服地方方言的影响。
  要读准字音,是有规律可循的,即按照现代汉语的发音标准来读。比如,杜牧《山行》一诗中“斜”字的读音,旧教材标注为“ xiá”,统编语文教材已经修订为“ xié”,与现代汉语中的读音保持一致。此类拼音修订在统编语文教材中还有很多,不再一一举例。
  需要注意的是,为保持古诗词的韵律感,一些汉字读音发生了平仄变化。比如,李白《望庐山瀑布》一诗中的“看”字,读作“ kān”可能更符合平仄和押韵要求,之前有些版本的教材和教辅资料都是标注一声,但现在统编教材统一标注为“kàn”,因为四声发音更符合现代人的语言习惯和理解。
  在古诗词教学中,我们必须把握好与现代汉语读音一致这一规律,不可凭借以往的教学经验,标新立异、追求古音古韵,导致古诗词朗读与现代汉语发音脱节,这样不仅会增加学生学习的难度,也不利于保持诗词的普及性和传承性。
  读得流利
  读得流利是在学生古诗词读得准确基础上的进阶要求。它要求学生不但要做到顺畅连贯地朗读古诗词,还要做到语速适中、语调自然、发音准确,避免指读、唱读、漏字、添字或重复等不良习惯。
  反复朗读是提升朗读流利度的常用手段,能够帮助学生熟悉文本,增强语言的流畅性,但单一朗读形式容易让朗读变成一件枯燥乏味的事,从而挫伤学生的朗读热情。
  为克服这一局限性,需要教师创设多样化的朗读情境,以及灵活运用多种朗读形式来保持学生朗读的新鲜感。
  当然,读得流利是古诗词朗读教学的总目标之一,并非在第二个阶段必须达成,在后续阶段,随着朗读次数的累积,以及学生对古诗词理解的深入和朗读技巧的提升,最终达到这一目标即可。我们应保持耐心,鼓励后进生在持续的朗读实践中不断进步。
   读出节奏
  在古诗词朗读教学的进阶之路上,将节奏抑扬顿挫地读出来是第三个台阶。读出节奏是指在朗读古诗词时,不仅仅做到读得准确流畅,还要通过适当的停顿、重音等方式,让诗句的朗读富有韵律感和节奏感。
  古诗词节奏划分相对复杂,为了便于学生掌握,教学中往往遵循一些基本的节奏划分原则。由于受到划分方法、诗句内容、情感理解等多种因素影响,同一首古诗词的节奏可能出现不同划法,固定节奏划分常常会禁锢学生的个性化节奏朗读想法,古诗词朗读也难以表现出不同的韵味。
  因此,我们不应过分拘泥于固定的节奏划分,在恰当时机应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进行个性化的节奏朗读。只要学生能够说出自己的节奏划分理由,且老师认为是合理恰当的,就应当给予充分的支持和肯定。这样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朗读热情,还能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审美能力,使古诗词朗读教学更加丰富多彩。
   读出情感
  读出情感是古诗词朗读最高层次的要求。它要求学生在朗诵古诗词时,通过语速和语调的变化,准确体现诗词所蕴含的喜悦、悲伤、愤怒、思念等丰富情感。
  深入理解古诗词的意境和情感是读出情感的基础。只有理解了诗意,学生才能用恰当的语气、语调和停顿将自己对诗词的理解转化为真挚的朗读表达。因此,在学生没有认真揣摩、品味古诗词,特别是剖析其中的关键字词,从而获得情感体验之前,急匆匆地指导学生读出情感是不恰当的,是本末倒置的行为,有感情地朗读必须置于理解文本之后进行,建立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之上。
  由于学生在个人阅历、知识储备、思维方法、性格特征、情绪状态等方面的差异,对同一首古诗词的情感体验是不同的。所以,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教师要认真对待,如果他们的理解有道理教师便认可,如果有错误教师要及时引导,绝不能将他们的情感认知局限在某一特定的情感框架内。
  此外,小学各学段对古诗词有感情地朗读的要求是不同的。细心观察课后题便会发现,第一学段仅提出“朗读课文”的要求,没有明确提出读出情感,二、三学段则明确提出了“有感情的朗读”。这种层次性的要求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教学中我们一定要理解教材编写者的意图,既不能拔高要求,也不能降低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