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路径
□师 萍
字数:1581
2024-12-22
版名:教育理论
我国是礼仪之邦,中国文化以“礼”为核心。“太上立德”“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这些箴言中都强调德育,并将其放在教育首位。古人云:文以载道。语文学科的文学性、知识性、思想性,意味着它在智育、德育、美育等方面,都有着近水楼台先得月的独特优势,对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高尚的道德情操、积极的人生态度、正确的价值取向都具有积极意义。
一、借助导语,思想渗透
导语是教学的开场白,犹如美妙音律的涓涓甘泉流进学生心田,牢牢抓住学生的心魄。就语文学科而言,学生要学习新知识、接受新内容,教师就要用导语扣动学生的心弦,激起他们的求知欲,帮助其打开知识的宝库,对学生进行“润物细无声”的思想沐浴。初中语文教材,所选篇目多为文采斐然的经典之作,其中的爱国诗词《春望》《夏日绝句》《题临安邸》《过零丁洋》等都表达的是一种家国情怀。基于此,笔者设计导语:中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从商朝到清朝,其间虽王朝更迭频繁,但是文脉生生不息,历朝历代都给后人留下了硕果累累的爱国佳作,其中人们最熟知的便是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我们通过古诗词,了解祖先的伟大,激发我们的爱国情怀并转化为行动。这样的导语语言简练概括,不仅说明古诗词在中国文学史上的显赫地位,更能激发学生对祖国古代灿烂文化的热爱,进而担负起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最终提升道德品质。
二、加强朗读,情感共鸣
语文能力包括听、说、读、写四个方面,它们相互联系,互相作用。教师如果能精心设计、合理运用朗读活动,不仅能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课文的精髓,而且身临其境地朗读更容易引起读者与作者的情感共鸣。在琅琅读书声中与古今中外的哲人文豪进行心灵的沟通,体会作者的真情实感,得到思想的升华,也就完成了育人的过程。比如,在教八年级语文下册《最后一次讲演》时,首先,让学生理解文章大意、了解文章的时代背景;其次,组织学生进行朗读训练,理清作者的演讲思路以及感情脉络,齐读课文体会作者感情的起伏变化,激发学生的情感,与作者在感情上产生共鸣,这样可以全面深刻地理解闻一多先生矢志不渝地追求光明和民主自由的高尚情操,让学生真正受到道德情操的熏陶。
三、课后日记,谈谈体会
对于一篇课文的学习,仅仅完成教学目标是远远不够的,尤其对那些大浪淘沙后的文质兼美的名篇更要通过日记的形式让学生进一步挖掘其精华,以更大限度地吸收其养料,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比如,八年级语文上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如果学习仅仅停留在对文言实词的积累和背诵上,这样浅层次的学习,学生无法深度理解其中的含义。对此,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课后日记谈自己的感想,可以从当前的国际形势、就业形势,也可以从个人的前途命运等角度谈自己要刻苦学习,奋力拼搏,进而增强家国情怀,树立为民族复兴而学习的远大抱负。
四、拓展阅读,塑造人格
《 2022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出台,赋予了语文学科新的内涵,要求语文学习不能只着眼于重点篇目的学习和教学目标的落实。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应该是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包括听、说、读、写)和完成育人的最终目标。基于此,仅仅依赖教材中的内容,已经不能满足学生多元化的学习需求,必须做到开卷有益,将目光看向大量课外阅读的名篇佳作,这也是德育渗透的有效途径。比如选择世界名人传记丛书、世界哲学故事丛书等,让学生了解古今中外名人的成功之路,理解“逆境成长”的道理。在阅读课中,学生拓宽了眼界,增长了知识,提高了思想,增强了与困难作斗争的勇气,在知识的广阔海洋中陶冶了情操,健全了人格。
总之,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在立德树人的大背景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目的是培养学生对祖国、对家乡、对亲人的友谊和感情,培养学生对生命的热爱,要帮助学生从小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锤炼品德修为,让他们在新时代的广阔天地中经风雨、见世面、壮筋骨、长才干。
(作者单位:陕西省大荔县教师进修学校)
一、借助导语,思想渗透
导语是教学的开场白,犹如美妙音律的涓涓甘泉流进学生心田,牢牢抓住学生的心魄。就语文学科而言,学生要学习新知识、接受新内容,教师就要用导语扣动学生的心弦,激起他们的求知欲,帮助其打开知识的宝库,对学生进行“润物细无声”的思想沐浴。初中语文教材,所选篇目多为文采斐然的经典之作,其中的爱国诗词《春望》《夏日绝句》《题临安邸》《过零丁洋》等都表达的是一种家国情怀。基于此,笔者设计导语:中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从商朝到清朝,其间虽王朝更迭频繁,但是文脉生生不息,历朝历代都给后人留下了硕果累累的爱国佳作,其中人们最熟知的便是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我们通过古诗词,了解祖先的伟大,激发我们的爱国情怀并转化为行动。这样的导语语言简练概括,不仅说明古诗词在中国文学史上的显赫地位,更能激发学生对祖国古代灿烂文化的热爱,进而担负起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最终提升道德品质。
二、加强朗读,情感共鸣
语文能力包括听、说、读、写四个方面,它们相互联系,互相作用。教师如果能精心设计、合理运用朗读活动,不仅能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课文的精髓,而且身临其境地朗读更容易引起读者与作者的情感共鸣。在琅琅读书声中与古今中外的哲人文豪进行心灵的沟通,体会作者的真情实感,得到思想的升华,也就完成了育人的过程。比如,在教八年级语文下册《最后一次讲演》时,首先,让学生理解文章大意、了解文章的时代背景;其次,组织学生进行朗读训练,理清作者的演讲思路以及感情脉络,齐读课文体会作者感情的起伏变化,激发学生的情感,与作者在感情上产生共鸣,这样可以全面深刻地理解闻一多先生矢志不渝地追求光明和民主自由的高尚情操,让学生真正受到道德情操的熏陶。
三、课后日记,谈谈体会
对于一篇课文的学习,仅仅完成教学目标是远远不够的,尤其对那些大浪淘沙后的文质兼美的名篇更要通过日记的形式让学生进一步挖掘其精华,以更大限度地吸收其养料,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比如,八年级语文上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如果学习仅仅停留在对文言实词的积累和背诵上,这样浅层次的学习,学生无法深度理解其中的含义。对此,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课后日记谈自己的感想,可以从当前的国际形势、就业形势,也可以从个人的前途命运等角度谈自己要刻苦学习,奋力拼搏,进而增强家国情怀,树立为民族复兴而学习的远大抱负。
四、拓展阅读,塑造人格
《 2022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出台,赋予了语文学科新的内涵,要求语文学习不能只着眼于重点篇目的学习和教学目标的落实。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应该是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包括听、说、读、写)和完成育人的最终目标。基于此,仅仅依赖教材中的内容,已经不能满足学生多元化的学习需求,必须做到开卷有益,将目光看向大量课外阅读的名篇佳作,这也是德育渗透的有效途径。比如选择世界名人传记丛书、世界哲学故事丛书等,让学生了解古今中外名人的成功之路,理解“逆境成长”的道理。在阅读课中,学生拓宽了眼界,增长了知识,提高了思想,增强了与困难作斗争的勇气,在知识的广阔海洋中陶冶了情操,健全了人格。
总之,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在立德树人的大背景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目的是培养学生对祖国、对家乡、对亲人的友谊和感情,培养学生对生命的热爱,要帮助学生从小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锤炼品德修为,让他们在新时代的广阔天地中经风雨、见世面、壮筋骨、长才干。
(作者单位:陕西省大荔县教师进修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