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教育现代化不能脱离乡土

□何勇海

字数:1089 2024-12-18 版名:声音
  “你希望学校里有什么?”“有动物、鲜花。”学生回答。于是,学校里就多了羊圈、鸭舍、兔场等。在近日举行的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第十一届年会上,浙江省缙云县笕川小学校长马鑫飞分享了将这所乡村学校改造成“动物园”和“植物园”、为学生打造充满自然元素学习环境的过程。农村需要什么样的学校?农村教育的现代化就是“离农”“弃农”吗?农村教育真正的功能、价值是什么?一些乡村学校直面挑战,创造性地解决了许多现实困难。(12月12日《中国青年报》)

  近年来,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校舍、办学条件等持续改善,但不少乡村学校依然面临师资缺乏、学生减少等问题。一方面因为农村孩子在跟随父母流向县城或大城市,另一方面因为不少乡村学校没有特色、教育教学质量不高,在老百姓心目中的认可度不高。事实证明:那些“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充分利用在地资源、让课堂走进自然且课程设计不拘一格的乡村学校,也能在广袤的农村大地上拔节生长,甚至吸引不少城里娃“投奔”。
  笕川小学是这类学校,甘肃省静宁县大寨小学也是这类学校。大寨小学被誉为“苹果园里的村小”,推行以苹果为核心的自然生态教育。孩子们在苹果园里进行各种活动,如研究花与果的关系、套袋、采摘、直播带货等,这些活动不仅让孩子们体验了农耕文化,还培养了他们的科学素养和商业意识。
  农村教育也需要现代化,没有农村教育现代化,中国的教育现代化难以完全实现。不过,农村教育现代化并非要“离农”“弃农”。农村教育现代化,确实需要加强信息技术软硬件建设、加强教师运用信息技术能力的培训,运用信息技术、远程教育把优质教育资源输送到农村学校,等等。但不能全盘复制城市教育,不能搞成城市教育的翻版。例如,乡村学校既要让孩子们能上网查资料、接受远程教育等,又要能让孩子们在大自然中感受四季更迭,释放天性,收获快乐。
  农村教育无论怎么现代化,都不能脱离乡土,失去乡村特色。乡村学校应深入挖掘丰富多样的本土资源,充分利用乡村的广阔天地,走特色化办学道路,除了文化教育课程,还应有多样化的乡村项目式课程和校本课程,比如,劳动教育、生态教育、生活教育、自然教育等课程。笕川小学就实践着“用一个村庄的力量办好一所学校”的理念,该校将村庄里的彩燕、麻鸭、香菇等发家致富的资源,融入项目化学习和大单元主题教学,让孩子们在实践中学习和成长。学校的教育活动还与地方传统文化紧密相连,让孩子们熟悉了地方传统文化,增强了对家乡的归属感,发挥了乡土文化的育人价值。
  好的乡村教育应做到让农村孩子感受家乡的美好,从而热爱自己的家乡。同样的,农村教育现代化确实并非要“离农”“弃农”,期待更多乡村学校找到乡村教育现代化的理想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