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载道,在小学语文课堂中传承红色基因

□崔晓荣

字数:1580 2024-12-15 版名:教育理论
   在教育的沃土上,每一颗种子的萌发都承载着未来的希望。小学语文课堂作为孩子们启蒙心智、塑造品格的地方,更应成为红色基因深植心田、经典之花璀璨绽放的园地。要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深度融合红色基因,让经典的红色故事、英雄事迹成为滋养学生心灵的甘露,让红色经典的生命之花在学生心中璀璨绽放。这不仅是对历史的传承与致敬,更是对未来教育方向的坚定探索与实践。
  一、遵循语文学习规律,有效融入红色文化
  在深耕小学语文红色教育沃土的过程中,笔者深刻领悟到“教无痕迹,育有深痕”的精髓,摒弃枯燥单一的说教桎梏,转而以杜甫《春夜喜雨》般的诗意与智慧为引,期望达到语文德育的三重境界。
  第一重境界: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语文教学追求的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情感的共鸣与精神的滋养。在语文教学中,要将红色教育的元素精心点化、温情融化、深情感化,使之成为学生心灵深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革命先烈的崇高精神,让红色文化如春雨般滋养心田。
  第二重境界:潜移默化,水到渠成。在追求红色教育的深度与广度时,要尤为注重其艺术性与科学性。力求在学科教学中实现道德教育与革命精神的无痕渗透,让学生在参与、体验、感悟中自然而然地受到感染,心灵得以触动,思想得到升华。这要求教师把握好教育的分寸与火候,既不过度渲染,也不失之浅薄。
  第三重境界:繁花似锦,春色满园。当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教育实践得到持续深化,我们终将迎来“花团锦簇,春色满园”的美好景象。学生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中,不仅能学会知识,更能将红色基因深植于心,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这正是于漪老师所倡导的“让躺着的文字站起来”,让红色教育在语文课堂上焕发出勃勃生机,绽放出最绚烂的光彩。
   二、明确红色文化精髓,适时融入语文教学
  在语文教材中,红色经典课文因其独特的价值拥有了举足轻重的地位。自四年级起,其比重显著增加,这些课文主题广泛,跨越不同革命时期,人物事迹生动鲜活;体裁多样,融合记叙文、诗歌与议论文,充分展现了语文学科的丰富魅力。作为小学语文教育的践行者,肩负着传承历史、弘扬传统的重任。我们有义务让这些承载着厚重历史与文化底蕴的课文焕发新生,在教学中让红色经典的精神内涵跨越时空,深深植根于孩子们的心田。
   三、以文载道,传承红色基因
  跨学科共融,铸就核心素养新篇章。在教育改革的浪潮中,跨学科融合已经成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路径。通过红色教育读本的融入,红色课文不再是孤立的故事,而是被赋予了生动的历史背景,让学生深切感受到每一个故事的分量、每一位人物的光辉。同时,红色文化篇目与道德法治课程的紧密交织,如四年级下册语文的爱国主题与道德法治中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爱国情怀相呼应,更是将个人情感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在这一跨学科融合的实践中,语文教师与道德法治教师携手并进,通过整合教学的方式,打破学科壁垒,促进了知识的迁移与运用。
  红色主题大单元教学,培根铸魂育新人。以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为例,《七律·长征》引领我们走进革命战争的硝烟,感受红军战士的英勇与坚韧;《狼牙山五壮士》则让我们见证了抗日战争中不屈的民族脊梁,体会到那份悲壮与豪迈;《灯光》轻轻揭开解放战争的序幕,一束微光映照出胜利的曙光;而《开国大典》则庄严宣告了一个新时代的到来,见证了新中国的辉煌诞生。在此单元的教学中,教师如同一位历史的引路人,绘制出一条时间轴,将这一系列革命进程串联起来。这种大单元的教学方法,其魅力远不止于单个文章之内,它如同一条红线,贯穿整个小学阶段,将分散的红色教育文章串联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总之,红色教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它需要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用心去做、用情去教。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将红色基因传承下去,让下一代在红色文化的滋养下茁壮成长,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作者单位:陕西省富平县流曲镇王寮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