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作业管理与设计应用
□申 娜
字数:1601
2024-12-15
版名:教育理论
落实“双减”政策要立足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着眼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重构教育生态。作业是落实“双减”的核心之一,是学校教学管理的主要环节,是课堂评价的重要途径,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必要补充。
一、优化管理机制,助力减负增效
(一)提高作业管理效能
学校要遵循教育规律,在实现课堂提质增优的基础上,切实发挥好作业的育人功能,帮助教师改进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提高学习能力。有效借助信息化技术平台进行可视化管理,研发“三统三评”作业管理平台,实现了作业“统”“评”结合。
(二)提高课后服务水平
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新格局,打造课后服务生态圈,筑牢学校教育主阵地。每天的课后服务,实施“五步五类”。“五步”即课后服务每天第一时段1小时用“五步”学科辅导法。具体操作流程是:第一步,写作业;第二步,分层辅导;第三步,查落实;第四步,补漏缺;第五步,明结果。通过“五步”,增强学习效果。第二时段1小时抓好“五类”,即五类社团活动。
(三)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更是减负的关键所在,学校以改变教学设计和作业设计为切入点,促使教师优化教学方式,提升学生课堂学习效率,坚持向“常态课”要质量。实施“精讲巧练”好课堂教学改革,明确讲什么、怎么讲,强调练什么、怎么练,通过“精讲巧练”解决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的问题。
二、丰富主题任务,坚持素养导向
课程标准中指出:“作业评价是过程性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业设计是作业评价的关键。”因此,教师要依据教学目标和育人要求合理设计作业,作业设计做到三个互联,作业设计与知识清单互联、作业设计与学情分析互联、学情分析与作业反馈互联。
教师在教学中根据学科及学生实际,结合重大节日创新作业形式,或夯实基础,或培养兴趣,或拓展知识,或提升思维。改变文本作业的单一形式,将听、说、读、写与绘画、调查、参观、访问、制作、表演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巧妙融合,使学生兴趣盎然地完成生动活泼、精彩纷呈的作业。
三、突出情境体验,提升思维品质
(一)联系已学知识形成的经验,组织多样的学科活动
关注学生已有经验,将语文作业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树立统整思想,立足单元整体目标,使作业情境生活化,让学生综合运用一个单元所学习的核心知识与方法解决嵌在情境中的实际问题。
(二)联系真实生活的情境体验,实现知识的迁移应用
作业内容设计需要回归生活情境,用生活中的场景调动学生自我发展的主动性,理论联系实际,链接课内外,开展体验式、合作式、项目式学习,以互动、体验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提升思维能力。
将教学目标转化成作业目标。在课前预习、课中反馈、课后拓展中创设情境任务,设计课前演讲、自学展示、创意表达、续编仿写、调查研究等作业内容。
将学生需要解决的问题嵌入所选情境。如在八年级下册语文游记单元学完后,设计布置这样的作业:如果暑假班级同学去你的家乡游玩,请你制作宣传视频并附上解说词,向同学介绍你家乡的美景、美食和物产,运用多种写作方法,融入自己的真情实感。这样的学习任务能把学生的所知、所见、所感都融入作业中。
四、创新学科融合,构建育人载体
树立全学科育人思想,构建大思政教学生态,让作业成为课程思政的有效补充。教师应从学生长远发展思考“学什么、怎么学、如何用”,然后将“学思”和“践悟”相结合,把目光聚焦在课程的感染力与学生核心素养提升上,让学生经历完整的学习过程,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立足单元教学实际,以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与时政焦点和热点为突破口,统整历史、英语、科学、音乐、美术等学科,引领学生在思、辩、行等多维度育人体系中提升综合能力。
总之,随着“双减”政策的进一步实施,教师在作业设计过程中要创新思维。因此,教学中要坚持学科集体备课制度,加强年级备课组作业统筹,凸显集体备课中对课前预习、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的要求,有效发挥作业诊断、巩固、学情分析等功能。
(作者单位:陕西省西安市未央区长庆八中)
一、优化管理机制,助力减负增效
(一)提高作业管理效能
学校要遵循教育规律,在实现课堂提质增优的基础上,切实发挥好作业的育人功能,帮助教师改进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提高学习能力。有效借助信息化技术平台进行可视化管理,研发“三统三评”作业管理平台,实现了作业“统”“评”结合。
(二)提高课后服务水平
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新格局,打造课后服务生态圈,筑牢学校教育主阵地。每天的课后服务,实施“五步五类”。“五步”即课后服务每天第一时段1小时用“五步”学科辅导法。具体操作流程是:第一步,写作业;第二步,分层辅导;第三步,查落实;第四步,补漏缺;第五步,明结果。通过“五步”,增强学习效果。第二时段1小时抓好“五类”,即五类社团活动。
(三)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更是减负的关键所在,学校以改变教学设计和作业设计为切入点,促使教师优化教学方式,提升学生课堂学习效率,坚持向“常态课”要质量。实施“精讲巧练”好课堂教学改革,明确讲什么、怎么讲,强调练什么、怎么练,通过“精讲巧练”解决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的问题。
二、丰富主题任务,坚持素养导向
课程标准中指出:“作业评价是过程性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业设计是作业评价的关键。”因此,教师要依据教学目标和育人要求合理设计作业,作业设计做到三个互联,作业设计与知识清单互联、作业设计与学情分析互联、学情分析与作业反馈互联。
教师在教学中根据学科及学生实际,结合重大节日创新作业形式,或夯实基础,或培养兴趣,或拓展知识,或提升思维。改变文本作业的单一形式,将听、说、读、写与绘画、调查、参观、访问、制作、表演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巧妙融合,使学生兴趣盎然地完成生动活泼、精彩纷呈的作业。
三、突出情境体验,提升思维品质
(一)联系已学知识形成的经验,组织多样的学科活动
关注学生已有经验,将语文作业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树立统整思想,立足单元整体目标,使作业情境生活化,让学生综合运用一个单元所学习的核心知识与方法解决嵌在情境中的实际问题。
(二)联系真实生活的情境体验,实现知识的迁移应用
作业内容设计需要回归生活情境,用生活中的场景调动学生自我发展的主动性,理论联系实际,链接课内外,开展体验式、合作式、项目式学习,以互动、体验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提升思维能力。
将教学目标转化成作业目标。在课前预习、课中反馈、课后拓展中创设情境任务,设计课前演讲、自学展示、创意表达、续编仿写、调查研究等作业内容。
将学生需要解决的问题嵌入所选情境。如在八年级下册语文游记单元学完后,设计布置这样的作业:如果暑假班级同学去你的家乡游玩,请你制作宣传视频并附上解说词,向同学介绍你家乡的美景、美食和物产,运用多种写作方法,融入自己的真情实感。这样的学习任务能把学生的所知、所见、所感都融入作业中。
四、创新学科融合,构建育人载体
树立全学科育人思想,构建大思政教学生态,让作业成为课程思政的有效补充。教师应从学生长远发展思考“学什么、怎么学、如何用”,然后将“学思”和“践悟”相结合,把目光聚焦在课程的感染力与学生核心素养提升上,让学生经历完整的学习过程,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立足单元教学实际,以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与时政焦点和热点为突破口,统整历史、英语、科学、音乐、美术等学科,引领学生在思、辩、行等多维度育人体系中提升综合能力。
总之,随着“双减”政策的进一步实施,教师在作业设计过程中要创新思维。因此,教学中要坚持学科集体备课制度,加强年级备课组作业统筹,凸显集体备课中对课前预习、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的要求,有效发挥作业诊断、巩固、学情分析等功能。
(作者单位:陕西省西安市未央区长庆八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