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高质量发展,这门“课”如何上得更好?

——陕西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观察

字数:5106 2024-11-27 版名:视点

  □本报记者 孙永涛 魏淑敏 张晨悦 雷思佳

  金秋时节,三秦大地好光景,中小学纷纷组织师生走进大自然,感受季节轮变的美好、体会万物丰收的喜悦,在研学体验、综合实践中培育青少年积极、阳光、健康的心态。
  移步校园,一场聚焦中学生心理健康的专题讲座在延安宜川中学举行,来自北京的专家高钦为复习备考的师生们带来了“心灵的洗礼”;汉中镇巴县泾洋初级中学“心语小屋”将征集到的百余幅笑脸照片制作成展示墙,并组织学生观看心育动画电影助力青春期学生情绪调适;在西安爱知中学的公开课上,授课教师严静通过小组合作、游戏介入、辅助讲解、分享交流,引导七年级学生在心里种下“我很重要”的种子……
  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是党和政府关心、人民群众关切、社会关注的重大课题。陕西中小学把心理健康工作摆在突出位置,力促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协调发展。在新征程上,心理健康教育这门“课”上得怎么样?提高精准教育水平的程度如何?紧跟教育高质量发展步伐需要补齐哪些短板……日前,记者深入地市和学校进行了走访。

  构建大心育:“五育并举”促学生身心健康
  “如果你是一片雪花,你想成为什么样的雪花呢?”10月25日,在西咸新区第一初级中学(以下简称“西咸一初”)七年级(4)班的课堂上,授课教师敬子琳围绕“我是一片雪花”抛出了一个问题。瞬间,教室里七嘴八舌:
  “我想成为第一片落下的雪花……”
  “我想成为那片滋润大地的雪花……”
  “我想成为一片善良纯洁的雪花……”
  “雪花很美,但是雪崩的危害很大……”这节课,敬子琳通过问题引入、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引导学生感知“罪恶雪花”的危害、分析它在校园的表现——欺凌,并通过成因分析让学生明白理性沟通的重要、懂得化解矛盾的策略、掌握遇到校园欺凌后的应对方法……近年来,西咸一初通过“春水赋能”课程对学生学习方法、同伴关系、青春认知等方面进行指导教育,还积极践行以德育心、以智慧心、以体强心、以美润心、以劳健心理念。



  西咸一初的做法是全省中小学积极探索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缩影。据了解,目前在基础教育阶段,心理健康不是一门独立的课程,既没有课标也没有教材。2021年印发的《陕西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施方案》,要求中小学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整体发展规划,系统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据记者走访了解,各个学校基本上都结合国家相关课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并创新性地统筹利用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系统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
  善用大思政课铸魂育心是陕西学校的普遍做法。在西安爱知中学,思政课教师紧紧围绕新课标倡导的“议题式”开展课堂教学,结合“行走的思政课”研学活动,引导学生在心里种下真善美的种子;在镇巴县泾洋初中,课堂上的生态文明教育结合日常研学实践,引导学生把保护家乡环境、爱护秦巴生态的理念化作自觉行动;在延安市宝塔区蟠龙镇初级中学(蟠龙战役红军小学),培根铸魂、启迪润心从娃娃抓起,因地制宜的红色教育贯穿学生整个求学过程……
   在落实国家课程里面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过程中,西咸一初充分发挥学科思政的育人育心作用,将学科知识的传播与心理品质的培养有机结合,让学生不仅获得智慧的启迪,更获得心灵的滋养。该校英语教师杨睿智在教学“交友”主题时,涉及“meaningless”(无意义、没有价值的)一词,身兼班主任的他顺势教育引导学生,对异性产生好感是正常的生理和心理现象,但是以不思进取甚至荒废学业等为代价则是毫无意义的,学会正确处理与异性之间的关系是有意义的(meaningful)一件事。
  立足特色发展,咸阳市礼泉县第二中学将心理健康教育与艺体教育结合,以艺体课堂、社团建设和艺体活动为载体,实行全体学生全面参与,从课堂普及、社团补充、展演提高三个方面一体推进教育水平提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结合教育部《〈体育与健康〉教学改革指导纲要(试行)》,宝鸡实验小学探索强体育心、以体育人路径,多年的坚持换来的不仅是学生身体素质的持续改善、运动技能和体质健康水平的显著提升,而且是学生纪律观念、规则意识、合作精神、意志品质等的进一步增强,做到了身心和谐统一。
  统筹利用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采用团体辅导、情境设计、游戏辅导、心理戏剧等形式,最大程度地预防学生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受访的校长、教师们表示,与之前只关注个别“有问题”的学生相比,学校现在更注重群体性心理预防与危机干预,通过积极阳光、理性平和的心理建设来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
  “注重干预、系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向和路径是正确的。”受访专家们表示,与单纯聚焦心理问题的说教模式比起来,以“五育并举”为特征的“大心育”更符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规律,是学校教育不断科学化、现代化的体现。

  教育高质量发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须跟上
  “我不想去学校,爸爸妈妈不要走……”每到新学期伊始,很多学校都会出现孩子哭闹着不愿上学的场景。在宝鸡实验小学心理健康教师薛敏看来,这是一种独属于幼儿和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他们因为对未知的校园生活不了解,产生焦虑甚至恐惧的情绪是正常的,经过正确的教育引导这些情绪会逐渐被调整过来。



  “办高质量的基础教育,心育工作要跟上发展水平。”青少年心理健康学者周进博表示,随着认知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学生“心事”的关注和重视程度与日俱增。除了新生入学畏难“哭闹不止”,对校园学习生活提不起兴趣的“漫不经心”、青春期单方面产生爱慕之情后的“小心思”、遭遇重大变故或挫折之后的“郁郁寡欢”……这些以前被归结为“不听话”“叛逆”甚至“矫情”的行为,如今有了来自心理层面的归因分析。
  以专业水准知学生“心思”,以专业手段解学生“心结”,以专业素养调学生“心态”……近年来,宝鸡市大力实施“新时代·新心育”向阳行动,强化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2021年4月,宝鸡实验小学校长崔婷走进清华大学附属小学校园,“让学生站在操场正中央”的体育哲学让她很受震撼——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离不开全面发展,而体育正是其中关键一环。观摩回来后,崔婷开始思考如何让学校体育改革更有说服力?如何更清晰地认知运动对人的全面发展的作用?后来,她在《运动改造大脑》一书中找到了答案。“体育不仅能锻炼学生的体魄,更能培养他们的坚韧意志、团队合作精神和积极乐观的心态。”崔婷说,当学生们在操场上尽情释放能量时,他们也在不知不觉中塑造着自己的内心世界。
  群体性心理建设与个体化心理辅导结合,近年来,陕西各地中小学以增强学生心理素质为目标,在实际工作中分层分类开展辅导和指导,不断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水平。
  位于延安市宝塔区东北川的蟠龙镇初中是一所寄宿制学校,2020年将镇小学和幼儿园并入后,实行12年制一体化办学。“经过摸排统计,我们发现有单亲、孤残、留守以及隔代抚养等情况的学生较多……”校长党婷婷告诉记者,学校对这部分学生侧重心灵抚慰、成长关怀和生活关爱,尽量让他们体会到校园生活也有温馨的氛围,做到以爱润心、环境育人;对寄宿学生则本着“治未病”的思路,设置了每个年龄段的教育目标,重点做好他们的心理建设。“针对学生自我认识不足、自卑敏感等问题,我们在心理辅导室放置了一面镜子和很多发饰,引导他们尝试从镜子里欣赏自己、树立自信。”该校心理健康教师马香荣说,她还和班主任、监护人沟通合作,以承担班务、家务的方式让他们体会到价值和存在感。八年级学生孙园(化名)说:“在学校和老师的帮助下,我不但有了自信,还学会了自我放松的方法,在面对压力和困难时能够保持积极平和的心态。”
  “高中阶段学生的心理压力除了日常学习生活以外,还会叠加高考升学、职业规划等方面的因素,再加上随着年龄增长,学生在人际交往、自我意识等方面也会遇到困惑。”礼泉二中党总支副书记张永安说,为了做到有的放矢,学校确立了学生学习、人际交往、自我调节、青春期心理、生活和社会适应(生涯规划指导)等5个方面的重点,分年级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高一年级着重解决学生从初中升入高中过渡阶段遇到的各种适应问题,高二年级紧盯学生厌学情绪加强学习环境、学习方法等方面的指导,高三年级主要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好理想与现实、个人与环境、成功与失败的关系,同时加强他们高考压力应对和挫折耐受力、升学与就业等方面的心理辅导。
  渭南市蒲城中学心理健康教师杨一帆一直很困惑:“心理健康课不同于文化课,由于没有知识方面的‘冲击’,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很容易不集中……”前不久,她参加了为期一周的省级培训后豁然开朗:课堂教学设置游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和参与兴趣,通过游戏导出学习重点的形式相较于直接让学生死记硬背,能够更容易促进学生对课堂内容的隐性记忆。“这次培训在我心灵的土壤里种下了不懈追求的种子。”她说。

   心育这门“课”如何提质增效?
  尽管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但记者调研发现,这门“课”仍旧存在一些短板和薄弱环节,师资保障、教育水平、机制构建等方面还需进一步完善。

  陕北某市截至2024年6月底共有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428名,其中专职101人、兼职327人;在陕南某县,只有城区学校拥有专职心理健康教师,乡镇大部分学校均为班主任、学科教师和德育干部兼任。据了解,类似的情况比较普遍。陕西多部门自2021年以来相继出台政策,就配齐心理师资、建设专业化心理健康教师队伍提出了具体要求。对此,市、县教育行政部门统筹安排,基本上按照规定配备了心理健康教师,但专职师资达标比例提高有待加速。
  “陕西四部门曾出台意见,就教师配备、考核评价、专业成长等方面提出了明确的措施和任务,但在基层编制紧俏和城镇化率快、人口出生率低导致办学规模不断调整的状况下,确实存在专职心理教师配备不到位或数量不足的情况。”陕西省第九批(心理健康)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王青山建议,要按照“省培带头人、市培骨干、县培全覆盖”的思路,把全员培训覆盖真正落到实处,“通过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的方式鼓励教师开展心理健康知识学习,并考取心理咨询证书提升心育水平,既可以缓解专业教师数量不足问题,还能加快‘全员心育’体系建设进度。”
  10月15日下午,2024年陕西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骨干教师省级培训(第二期)顺利结业,至此,两期共105名学员完成了专业知识的更新、教学视野的开阔和教育能力的提升。记者获悉,陕西已将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培训纳入省、市、县三级教师培训计划,专职教师3年内接受至少1次省级以上培训,兼职教师接受至少1次市级以上培训。另外,陕西在教科研队伍和骨干体系建设方面也迈出了实质性步伐,部分市、县教科研机构探索专兼结合的心理教研员配备,一部分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优秀教师已经跻身“三级三类”骨干体系,正在发挥辐射带动作用。
  采访中,不少基层学校负责人反映,学生心理健康有共性问题也有个性问题,在个体差异辅导和共育机制完善等方面,总体来说工作水平仍有待提高。
  针对解决个体问题,崔婷建议学校“广开言路”,给每一个学生提供倾诉渠道。一次,她路过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时,被一个学生的沙盘游戏绊住了脚步:只见这个学生把一个道具小人往沙堆里埋,最后只露出了头部。这一幕让崔婷心中涌起担忧,当她走近询问“为什么这样摆放”时,学生不假思索地回答:“这个人正在洗沙滩浴啊!”“这件事对我触动很大,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眼见不一定为实,学会倾听更重要。”崔婷告诉记者,为鼓励孩子们倾诉心声,除了开设每周一节的“心灵成长”活动课,学校还以“心灵相约卡”为媒介,引导他们把成长的烦恼写出来并投进“心理信箱”,心理健康教师根据问题程度选择回信或预约面谈,大大提高了针对性。
  严静认为,强化心理健康教育人才队伍建设是关键,逐步建立起以专职教师为核心、班主任和兼职教师为骨干,全体教职员工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记者从相关部门获悉,在近两年的班主任及各学科教师岗前培训、业务进修、日常培训中,各地已经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必修内容予以重点安排,不断提高全体教师的心理辅导能力和家校沟通能力。
  此外,各地各部门协同合作,做到面向全体、全员参与、全面渗透、全程进行,力争让每一位学生受益。西安市新城区统筹社会资源介入学校心育工程,教育局联合公益机构为中小学校聘任心理健康教育副校长;延安市通过七级网格员分级覆盖方法,形成了“分级管理、责任到人、网格覆盖、流程规范”的心理健康教育管理网络;宝鸡市持续规范“县区—学校—班级—教师”四级心理危机防控体系、“校长—副校长—德育主任—班主任—辅导员—学科教师—班干部—家长”扁平化心理健康教育机制和“多维度观察、多向度调控、多角度影响”干预机制;汉中市在“万名教师大家访”活动中,要求全面了解学生学习、生活、心理等情况,提醒家长注意孩子心理健康、人身安全等方面的教育方法,打通家校共育“最后一米”,全方位守护学生身心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