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话题

纠正学前教育“小学化”,您怎么看?

字数:3430 2024-11-20 版名:声音
  11月8日,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学前教育法》,自2025年6月1日起施行。教育部有关司局负责人就《中华人民共和国学前教育法》有关问题回答了记者的提问。(11月11日教育部官网)

  叫停学前教育“小学化”是科学施教         □卞广春
  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学前教育法》,自2025年6月1日起施行。其中第五十九条规定,幼儿园与小学应当互相衔接配合,共同帮助儿童做好入学准备和入学适应。幼儿园不得采用小学化的教育方式,不得教授小学阶段的课程,防止保育和教育活动小学化。小学坚持按照课程标准零起点教学。校外培训机构等其他任何机构不得对学前儿童开展半日制或者全日制培训,不得教授学前儿童小学阶段的课程。
  这一规定其实包含了两层意思:一是明确了坚决防止和纠正学前教育“小学化”倾向的顶层态度,幼儿园及校外培训机构等均不得对学前儿童开展“小学化”教育;二是确定了幼儿园与小学衔接配合的关键,小学要坚持按照课程标准零起点教学。这既抑制了幼儿园为了提高知名度、响应家长呼声,开展学前教育“小学化”倾向的冲动,破除了部分家长存在的拔苗助长的错误教育思维,排除了校外培训机构等帮助家长实现幼儿“弯道超车”的愿望,同时,也疏通了幼小衔接的问题,给小学教育提出了方向性硬要求。
  随着人口出生率趋缓和老龄化社会的来临,学前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学前教育“有专门法可依”,迎来了学前教育快速发展的新机遇,开启了学前教育规范发展的新阶段。立法制止学前教育“小学化”,就是使学前教育更适应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发展的特点,使学前教育步入尊重教育规律、实现科学施教的轨道。正如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田祖荫说,3岁到6岁的儿童尚不具备理解抽象文字符号的能力,提前学习小学课程,会剥夺孩子的童年快乐,更会挫伤孩子的学习兴趣,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
  防止和纠正学前教育“小学化”倾向,要规范办园方向,将学前教育纳入公共服务体系。此次立法明确了坚持政府主导,以政府举办为主,大力发展普惠性学前教育,鼓励、引导和规范社会力量参与的学前教育发展方向,提出了推进普及学前教育,构建覆盖城乡、布局合理、公益普惠、安全优质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这是对之前学前教育乱象的精准施策,彻底改变了依靠社会力量办园的方向,让学前教育更能听得进政府主管部门的话。
  防止和纠正学前教育“小学化”倾向,要规范小学教育,严格实行零起点入学和教学。客观上讲,是社会力量办园引起的恶性竞争,导致了学前教育“小学化”倾向,当然也有迎合小学自主选择入学新生的问题。教育部门要严格就近入学措施,禁止小学对入学新生进行挑选、考试。小学对儿童不挑剔,真正实现零起点教学,家长才会放心地不对幼儿进行这样那样的辅导、补课或提升,幼儿园才会排除顾虑,对学前教育“小学化”不暗中使劲。
  防止和纠正学前教育“小学化”倾向,需要加强执法监督,对违法现象予以严肃惩戒。立法制止前教育“小学化”倾向,要园内园外两手抓,要做好幼儿园的领导教育工作,防止家长对立法意见假装没看见和校外培训机构唯利是图。有关部门要通过建立有奖举报制度,把防止和纠正学前教育“小学化”倾向落到实处。

   杜绝学前教育“小学化”,把快乐还给孩子      □沈 峰
  所谓学前教育“小学化”,指的是在幼儿园阶段提前教汉语拼音、识字、计算、英语等小学课程内容。然而,这种“小学化”的幼儿教育,违背了儿童的成长规律,加重了孩子的学习负担,甚至会引起孩子的厌学情绪。
  毋庸置疑,学前教育要重视对孩子的行为习惯培养,不能过早进行小学化知识教育,这是从幼儿身心成长规律出发。从本质上讲,教育活动应该像这样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若孩子在幼儿园就学习小学课程,上小学以后起点参差不齐,给老师教学带来困难也给孩子学习小学知识带来不利影响。
  因此,幼儿园“去小学化”,不教授小学知识内容,顺应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利于孩子养成健康的学习和行为习惯,也能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
  其实,我国从2010年起就明确提出学前教育去“小学化”,教育部要求严禁幼儿园教授小学课程内容,纠正“小学化”教育方式,小学坚持零起点教学。但多年过去,仍有部分幼儿园存在“小学化”倾向,违背了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特点,挫伤了幼儿的学习兴趣。
  当然,一些幼儿园之所以“拔苗助长”,与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期望也不无关系。教育专家指出,孩子在学前年龄段最适合在游戏活动中接受新知识、认识新事物。如果幼儿园像小学一样,每天让孩子上课、做作业,会使小朋友产生厌学感。进一步看,禁止学前教育“小学化”不等于让孩子在幼儿园“瞎玩”“混日子”,而是要求幼儿园应当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儿童通过亲近自然、实际操作、亲身体验等方式获取经验的需要,促进儿童在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各方面协调发展。
  11月8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学前教育法》。该法共9章85条,将自明年6月1日起施行。针对当下学前教育发展的一些现实问题,该法做出积极回应。比如,针对幼儿园“小学化”问题,明确“学前儿童入园,不得组织任何形式的考试或者测试”“幼儿园不得采用小学化的教育方式,不得教授小学阶段的课程,防止保育和教育活动小学化”。这就为幼儿园规范办学、科学保教划出了法律红线。
  总之,让学前教育真正回归幼儿天性,在依法落实好幼儿园“去小学化”工作的同时,各级教育部门也要扛起自身职能,定期对幼儿园、早教机构进行检查、指导、评估,坚决杜绝学前教育“小学化”倾向,让孩子们在快乐中成长,在玩耍中增长知识,在自由宽松的环境中健康成长。如此,才不至于使幼儿教育偏离正确的轨道。

   坚决纠正学前教育“小学化”关键在执行       □叶祝颐
  教育部解读新出台的《学前教育法》,强调学前儿童入园不得组织任何形式的考试或者测试,不得教授小学阶段的课程内容,坚决纠正幼儿园“小学化”等不规范办园行为。体现了对学前儿童保育和教育的高度重视,顺应了孩子身心发展的需要和教育规律,无疑值得肯定。
  从本质上讲,教育活动应该尊重孩子的发展规律,幼儿园主要是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不能拔苗助长开展教学活动。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一些幼儿园办学呈现小学化的特征,孩子在幼儿园就学习英语、拼音、识字、写字与数学计算,这些孩子由于起点参差不齐,幼儿园教学基本功又不扎实,学生掌握知识似懂非懂,给老师带来教学困难,也给孩子学习小学知识带来不利影响。
  幼儿园不教授小学内容,着重教幼儿玩游戏,顺应了孩子身心发展与教育规律,有利于孩子养成健康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还他们一个快乐的童年。不过,有的家长对此并不领情。由于现代社会竞争激烈,家长普遍望子成龙心切,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近些年来,应试教育压力层层下移,再加上有利益驱动,很多孩子从上幼儿园起就被套上了重重的“枷锁”。小学化教学俨然成了幼儿园的通病。站在家长的角度考虑,幼儿园大班的“幼小衔接”阶段,不用教材,孩子不学会一些唐诗宋词、算术知识,孩子升小学会吃亏。在择校关口前移到小学阶段的当下,为了孩子能上一所好小学,家长能不着急吗?
  虽然家长知道让幼儿学习文化知识有拔苗助长的嫌疑,但是,在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的当下,为了让孩子上一所条件稍好的小学,家长尽管心疼孩子小小年纪学知识太辛苦,但也只能接受现实。
  慑于《学前教育法》的威严,为了避让法律红灯,一段时间内,幼儿园或许会不教唐诗宋词,不算算术,上级有检查时或许会把书本收起来,但是家长的焦虑心态不会随之消除。为了迎合家长的需要(或者说是小学入学的需要),老师也会想办法自编教材、资料,给孩子提前传授文化知识。这也会加大幼儿教师的工作量与工作难度。教育部禁令只是针对幼儿园,对庞大的幼儿出版市场与望子成龙的家长并没有约束力。幼儿园不讲小学课程,家长自己买书当老师或者让幼儿参加社会辅导班。教育部门恐怕很难管得过来。
  因此,纠正学前教育小学化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要立法,下达禁令,而且要完善相应的配套措施。比如,完善监督问责措施,细化基础教育考核评价模式,就值得考虑。通过制度的力量让更多幼儿园、学校、老师、孩子从“零起点”教学中受益,而不是有的幼儿园与学校抢跑、有的幼儿园与学校“慢跑”,造成新的教育不公。只有素质教育深入人心,教育资源配置合理,学校“只有远近之分,没有好坏之别”,才能让家长消除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焦虑心态,学校才能体会到减负的好处,幼儿园才不会继续拔苗助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