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皇家第一陵
□清小禾
字数:1521
2024-11-06
版名:文苑
“孝陵气势压江东,万顷松涛动远空。”诗人田牧的这两句诗,把明孝陵的雄伟气势、壮观景致描绘得淋漓尽致。明孝陵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和皇后马氏的合葬陵墓,孝陵之名,取意于谥号中的孝字,有“以孝治天下”之意,一说是马皇后谥“孝慈”,故名。其始建于洪武十五年(1382年),直至永乐三年(1405年)完工,前后历时二十余年。这座陵寝在中国历史上以其规模之宏大、建筑之精美和保存之完整著称,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之一。更为珍贵的是,明孝陵的地宫至今未被开挖,也未遭到盗掘,这在历史长河中实属罕见。
明孝陵位于南京市东郊紫金山南麓独龙阜玩珠峰下,承唐宋帝陵“依山为陵”旧制,又创方坟为圜丘新制,代表了明初建筑和石刻艺术的最高成就,直接影响了明清两代500余年20多座帝王陵寝的形制。紫金山巍峨峻秀,自古以来就有“虎踞龙盘”之说,六朝以来便被人们称为“钟阜龙盘,石城虎踞”。明孝陵总体布局分为两部分:一是神道,二是陵宫,即享殿、宝城等陵寝主体建筑。其规模宏大,建筑宏伟,被誉为“明清皇家第一陵”。
走进巍峨的大金门,古朴的四方城巍然矗立,苍翠的参天大树映衬着金瓦红墙,神道两侧的石兽忠诚地守护着孝陵,矫健的梅花鹿在林间穿梭徘徊,重现了明朝“深林见鹿踪”的景致。明孝陵将人文与自然和谐统一,达到天人合一的高度,成为中国传统建筑艺术文化与环境美学相结合的优秀典范。
据《方志江苏》记载,1937年7月,中华书局出版了《新编初小国语读本》,其中有一课《明孝陵和中山陵》,图文并茂地介绍了钟山风景区的这两大景点。课文是这样描绘明孝陵的:“明孝陵就是明太祖的陵墓,在钟山的南面。陵前疏疏落落的,站着八个石翁仲;正门北面就是享殿。我们从享殿往北,走上祭坛,向四面瞭望,远近的风景都清清楚楚地摆在眼前。坛后有一座小山,满长着高可接天的古树,那就是陵墓了。”我相信使用过这本教材的小学生们,心里都会暗暗许下到明孝陵游览一番的心愿。除了课本外,20世纪还有很多出版物向人们介绍过明孝陵。值得一提的便是《明孝陵志》。
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众多帝王陵墓如宝石般镶嵌于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在这些历史见证者中,明孝陵以其独特的历史地位、建筑艺术和保护传奇,成为研究明朝乃至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明孝陵不仅仅是一座陵墓,更是一段历史的缩影,一座文化的宝库。
明孝陵代表着明初皇家建筑的艺术成就,是中国陵墓建筑和陵墓文化的缩影。明孝陵从起点下马坊至地宫所在地的宝顶,纵深达2600多米,沿途分布着30多处风格不同、用途各异的建筑物和石雕艺术品,整体布局宏大有序,单体建筑厚重雄伟,细部装饰工艺精湛,凝聚了当时政治家、艺术家和建筑师们的才智。
明孝陵作为南京唯一的世界文化遗产,深深吸引着络绎不绝的海内外游人。每一处文物,都镌刻着600多年前的风云历史;每一座建筑,都凝聚着中华文化的匠心营造;每一片景观,都晕染着斑斓的文化风采。
如今的明孝陵,春天的梅花山云蒸霞蔚,有“天下第一梅山”的美誉;夏天的燕雀湖美若油画,是火遍全网的南京版“莫奈花园”;深秋的石象路五彩斑斓,被网友们称为南京秋 天“ 最 美 600米”;冬天蜡梅映红墙,白雪皑皑,宛若画境。
漫步在明孝陵中,只觉得周身都充溢着庄严肃静的气息。山碑矗立其间,碑文正楷,字大如拳;石兽昂首曳尾,宛然若生;陵前四对石翁仲体态高大,威武列队,颇有“石马嘶风翁仲立,尤疑子夜点朝班”之势……
总而言之,明孝陵之所以能安然度过600多年的岁月,不仅因其坚固的地理位置、巧妙的防盗措施、人民的尊重与保护,还因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传说故事。这些因素共同构成了明孝陵的安全屏障,使其成为一座历史与文化的活化石。作为见证者和传承者,我们有责任珍惜和保护这样的历史文化遗产,让它继续为后人传递宝贵的历史智慧和文化财富。
明孝陵位于南京市东郊紫金山南麓独龙阜玩珠峰下,承唐宋帝陵“依山为陵”旧制,又创方坟为圜丘新制,代表了明初建筑和石刻艺术的最高成就,直接影响了明清两代500余年20多座帝王陵寝的形制。紫金山巍峨峻秀,自古以来就有“虎踞龙盘”之说,六朝以来便被人们称为“钟阜龙盘,石城虎踞”。明孝陵总体布局分为两部分:一是神道,二是陵宫,即享殿、宝城等陵寝主体建筑。其规模宏大,建筑宏伟,被誉为“明清皇家第一陵”。
走进巍峨的大金门,古朴的四方城巍然矗立,苍翠的参天大树映衬着金瓦红墙,神道两侧的石兽忠诚地守护着孝陵,矫健的梅花鹿在林间穿梭徘徊,重现了明朝“深林见鹿踪”的景致。明孝陵将人文与自然和谐统一,达到天人合一的高度,成为中国传统建筑艺术文化与环境美学相结合的优秀典范。
据《方志江苏》记载,1937年7月,中华书局出版了《新编初小国语读本》,其中有一课《明孝陵和中山陵》,图文并茂地介绍了钟山风景区的这两大景点。课文是这样描绘明孝陵的:“明孝陵就是明太祖的陵墓,在钟山的南面。陵前疏疏落落的,站着八个石翁仲;正门北面就是享殿。我们从享殿往北,走上祭坛,向四面瞭望,远近的风景都清清楚楚地摆在眼前。坛后有一座小山,满长着高可接天的古树,那就是陵墓了。”我相信使用过这本教材的小学生们,心里都会暗暗许下到明孝陵游览一番的心愿。除了课本外,20世纪还有很多出版物向人们介绍过明孝陵。值得一提的便是《明孝陵志》。
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众多帝王陵墓如宝石般镶嵌于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在这些历史见证者中,明孝陵以其独特的历史地位、建筑艺术和保护传奇,成为研究明朝乃至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明孝陵不仅仅是一座陵墓,更是一段历史的缩影,一座文化的宝库。
明孝陵代表着明初皇家建筑的艺术成就,是中国陵墓建筑和陵墓文化的缩影。明孝陵从起点下马坊至地宫所在地的宝顶,纵深达2600多米,沿途分布着30多处风格不同、用途各异的建筑物和石雕艺术品,整体布局宏大有序,单体建筑厚重雄伟,细部装饰工艺精湛,凝聚了当时政治家、艺术家和建筑师们的才智。
明孝陵作为南京唯一的世界文化遗产,深深吸引着络绎不绝的海内外游人。每一处文物,都镌刻着600多年前的风云历史;每一座建筑,都凝聚着中华文化的匠心营造;每一片景观,都晕染着斑斓的文化风采。
如今的明孝陵,春天的梅花山云蒸霞蔚,有“天下第一梅山”的美誉;夏天的燕雀湖美若油画,是火遍全网的南京版“莫奈花园”;深秋的石象路五彩斑斓,被网友们称为南京秋 天“ 最 美 600米”;冬天蜡梅映红墙,白雪皑皑,宛若画境。
漫步在明孝陵中,只觉得周身都充溢着庄严肃静的气息。山碑矗立其间,碑文正楷,字大如拳;石兽昂首曳尾,宛然若生;陵前四对石翁仲体态高大,威武列队,颇有“石马嘶风翁仲立,尤疑子夜点朝班”之势……
总而言之,明孝陵之所以能安然度过600多年的岁月,不仅因其坚固的地理位置、巧妙的防盗措施、人民的尊重与保护,还因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传说故事。这些因素共同构成了明孝陵的安全屏障,使其成为一座历史与文化的活化石。作为见证者和传承者,我们有责任珍惜和保护这样的历史文化遗产,让它继续为后人传递宝贵的历史智慧和文化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