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书”新悟

□李艾轩

字数:1027 2024-11-06 版名:悦读
  闲来无事时,我喜欢捧起以前看过的书再读。时间久了,书便被我翻旧了,也就更为熟悉了起来,成了彼此心领神会的老友。看着书上留下的批注,我又补了一些新的感想上去,这一切仿佛老友重逢,促膝长谈,好不畅快。
  有的书,初见时,它自顾自“飞流直下三千尺”,满眼银河晃得我不解其意,即使硬着头皮看完,也是味同嚼蜡,早已牢骚满腹。其实,这是我们与这本书还没有到“遇见”的时候,何不先把它放一放,待时光正好,蓦然回首,便是在灯火阑珊处,寻得一纸芬芳;有的书,初见时,便有“与君初相识,犹如故人归”的熟悉感,能与书的作者一同穿越时间,来一场酣畅淋漓的心灵交流,来一场乐此不疲的思想碰撞,来一场惺惺惜惺惺的谈话……彼此懂得,便胜却人间无数;无论哪本书,重新再读,都会有新的感悟和收获。乐哉快哉。
  真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书就像一座复杂高大的山,随着年龄的增长,心智的成熟,我们在山中所处的位置也就不同了,从山脚,沿着前人的脚印行至山腰,再穿过密密麻麻的树林,终于来到山顶,守得云开。诗云:“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其实,我们眼里所见的每一寸土、每一棵树、每一处风景,都共同构成了这座山本身。读书亦然,每一次重新阅读,我们都对它有了新的认识,这何尝不是一种自我成长呢?
  对一本书的解读是没有尽头的。书上的文字一直停留在这里,人却是不断变化的。“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以阅历之浅深,为所得之浅深耳。”确实,读书,其实也是在读自己的人生。
  记得高中时期读毛姆的《吞食魔果的人》,我对于威尔逊凄惨的结局非常不满,闷闷不乐了很久。一个勇敢的人抛却所有,追求诗和远方,最后却穷困潦倒,失去尊严。这个结局狠狠打击了我。几年后,我重新再看时,才明白了毛姆对理想和现实的思索:为了心中所爱,我们可以全力以赴,但这并不意味着要自断退路。这并不是说我们总要为自己找好退路,而是要对自己的未来负责。如此看来,毛姆最终呈现给威尔逊一个丧失尊严的结局,这或许是对威尔逊那种与物质现实脱节、盲目追求理想的同情与警示。
  人的一生,是在潜移默化中发生变化的。读过很多遍的书,它们便会融进我们的血液里,成为我们的骨与肉,支撑着我们更好前行。在我们没有察觉之时,已经成了我们生命的一部分,与我们之后的人生共舞。
  在一个闲暇的午后,煮一壶茶,与一本书重逢,茶香四溢,旧纸新悟,过去与现在拉扯,造就全新的思考与自我。旧书如清泉,瞬息万变,在我们的心间流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