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哲学”
——读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
字数:1060
2024-11-06
版名:悦读
□梁 杰
很多年前读尼采、叔本华,觉得颇为无聊。现在反思,当时觉得无聊的原因,大抵是不懂哲学、高看哲学、浮光掠影读哲学。假期里阅读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简史》,居然读得眉飞色舞、喜不自胜、暗中叫绝。此后我才发现,哲学不但不高深莫测,而且很好玩。一言以蔽之,哲学就是生活,哲学就是文化,哲学就是社会。
冯友兰所著的《中国哲学简史》之所以浅显易懂、令人喜闻乐见,主要是其写作的基点原本就是我们颇为熟悉的生活本身,那些哲学案例,我们在林林总总的生活场景里不止一次遭遇过、经历过,但是我们只将生活本身看作原初的生活。不管是一次失望的远游还是一次意外的跌倒,不管是一次天赐的机遇还是一次命运的挑战,不管是一次针锋相对的谈话还是一次没有尽头的沉默,我们都习以为常。殊不知,在这些寻常的生活里,却蕴藏着发人深省的哲学。因此从这个意义上审视,我可以毫不讳言地说,哲学就是生活。我们每时每刻都生活在哲学里。
读了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我才真正知晓“不读不知道,读了吓一跳”的切身感受,我才真正明白自己原来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望文生义”者,一个没有多少文化的人。有了这样的自我定位,确实令人不寒而栗。譬如《中庸》,我一直以为“中庸”之“中”的意思就是“不左不右不上不下不偏不倚,保持中间状态”,但是冯友兰将其解释为“恰如其分”,可谓妙绝。再譬如《大学》,我始终就当一本经书而已,反正不是今天的“高等学府”,可是冯友兰告诉我们,“大学”乃“学大”,是一门有关于“学会长大”的学问,确乎出人意料。由此可见,哲学里面处处是文化,字字皆育人。我们沉下心来读一读哲学,才有可能变成一个相对有点文化内涵之人。
《中国哲学简史》一书从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名家、阴阳家写起,并以其流变为线索,一直延续到明代王阳明的心学。此间的哲学思想,始终植根于当时特定的社会及意识形态领域。也就是说,有什么样的社会土壤,就可能孕育出什么样的哲学思想。如此,哲学就成为了社会意识形态的一种呈现,譬如儒家思想的兴盛与没落,唯物与唯心的交锋,阴阳家的得势,都与具体的社会现实息息相关。基于此,哲学也是一门社会学。
上世纪90年代进入杏坛教书育人,我曾经教授过宗璞的《紫藤萝瀑布》,很美,当然彼时还知道了宗璞是冯友兰的女儿;三年前我做了一本高考作文素材方面的书,有一篇题为《两束雄文,一抹背影》的素材文章就写了冯友兰;这个假期,我本着深入了解冯友兰思想精髓的想法,选择了《中国哲学简史》予以阅读,未曾料想收获到了诸多人生启迪。这也许就是阅读的“缘分”。该遇上的终归没有错过。
很多年前读尼采、叔本华,觉得颇为无聊。现在反思,当时觉得无聊的原因,大抵是不懂哲学、高看哲学、浮光掠影读哲学。假期里阅读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简史》,居然读得眉飞色舞、喜不自胜、暗中叫绝。此后我才发现,哲学不但不高深莫测,而且很好玩。一言以蔽之,哲学就是生活,哲学就是文化,哲学就是社会。
冯友兰所著的《中国哲学简史》之所以浅显易懂、令人喜闻乐见,主要是其写作的基点原本就是我们颇为熟悉的生活本身,那些哲学案例,我们在林林总总的生活场景里不止一次遭遇过、经历过,但是我们只将生活本身看作原初的生活。不管是一次失望的远游还是一次意外的跌倒,不管是一次天赐的机遇还是一次命运的挑战,不管是一次针锋相对的谈话还是一次没有尽头的沉默,我们都习以为常。殊不知,在这些寻常的生活里,却蕴藏着发人深省的哲学。因此从这个意义上审视,我可以毫不讳言地说,哲学就是生活。我们每时每刻都生活在哲学里。
读了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我才真正知晓“不读不知道,读了吓一跳”的切身感受,我才真正明白自己原来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望文生义”者,一个没有多少文化的人。有了这样的自我定位,确实令人不寒而栗。譬如《中庸》,我一直以为“中庸”之“中”的意思就是“不左不右不上不下不偏不倚,保持中间状态”,但是冯友兰将其解释为“恰如其分”,可谓妙绝。再譬如《大学》,我始终就当一本经书而已,反正不是今天的“高等学府”,可是冯友兰告诉我们,“大学”乃“学大”,是一门有关于“学会长大”的学问,确乎出人意料。由此可见,哲学里面处处是文化,字字皆育人。我们沉下心来读一读哲学,才有可能变成一个相对有点文化内涵之人。
《中国哲学简史》一书从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名家、阴阳家写起,并以其流变为线索,一直延续到明代王阳明的心学。此间的哲学思想,始终植根于当时特定的社会及意识形态领域。也就是说,有什么样的社会土壤,就可能孕育出什么样的哲学思想。如此,哲学就成为了社会意识形态的一种呈现,譬如儒家思想的兴盛与没落,唯物与唯心的交锋,阴阳家的得势,都与具体的社会现实息息相关。基于此,哲学也是一门社会学。
上世纪90年代进入杏坛教书育人,我曾经教授过宗璞的《紫藤萝瀑布》,很美,当然彼时还知道了宗璞是冯友兰的女儿;三年前我做了一本高考作文素材方面的书,有一篇题为《两束雄文,一抹背影》的素材文章就写了冯友兰;这个假期,我本着深入了解冯友兰思想精髓的想法,选择了《中国哲学简史》予以阅读,未曾料想收获到了诸多人生启迪。这也许就是阅读的“缘分”。该遇上的终归没有错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