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幅波澜壮阔的长征史诗画卷

—— 评温靖邦长篇历史小说《铁流万里》

字数:1442 2024-11-06 版名:悦读

   □马小江
  回望长征艰苦历程,赓续伟大长征精神。为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出发90周年,献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2024年4月,花城出版社推出中国优秀军事历史题材作家温靖邦的全新长篇力作《铁流万里》,这是一部全景式反映红军长征的长篇小说。
  当我拿起温靖邦先生的长篇小说《铁流万里》时,仿佛瞬间被卷入了那段惊心动魄、波澜壮阔的长征岁月之中。由于王明“左倾”错误路线的影响以及军事上的冒险主义错误,第五次反“围剿”失败,1934年10月,中央红军被迫长征。
  从开篇起,小说就以宏大而细腻的笔触为我们展现了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红军所面临的极其险峻的局势。蒋介石的百万大军如黑云压城般对江西红色根据地形成合围,红军的生存和中国革命的未来都悬于一线。
  温靖邦在书中对人物的刻画极其精彩。湘江之战的惨烈场景中,毛泽东那铁塔般的身影伫立江边,望着满江血水泪如泉涌,他对红军命运的痛心、对错误路线的悲愤以及对未来的忧虑和担当,都通过这一画面深刻地展现了出来。而王稼祥躺在担架上,一次次擦拭着被泪水沾湿的镜片,内心的伤痛超越了腹部的伤痛,一个曾经的“左倾教条主义者”被现实斗争教育了过来,人物思想转变的过程描写得丝丝入扣,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有血有肉、知错能改且坚定地站在真理一边的人物形象。博古的仓皇失措,周恩来的殚精竭虑,李德的固执己见,等等,都在不同的场景和情节中被鲜明地勾勒出来。
  对于历史事件的还原和叙述,作者展现出了深厚的历史底蕴和考据精神。长征途中的每一场战斗、每一次会议、每一个决策都仿佛是历史的再现。如通道转兵、猴场会议、遵义会议等这些决定红军命运和中国革命走向的关键节点,作者不仅从宏观的政治局势、军事态势方面进行描写,还从参会人物的心理、情感、细微的表情动作等微观角度去诠释,使得读者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这些历史事件背后的意义和价值。
  从文学角度来看,温靖邦的文字功底扎实,语言时而大气磅礴如汹涌波涛,时而细腻温婉似潺潺溪流。在描写战争场景时,如秋风掠过树梢发出飒飒声的寂静战场,伤员们的沉默与杨成武、耿飚内心的叹息相互映衬,让人体会到战争的残酷和红军战士的英勇无畏。然而,在描绘毛泽东等领导人之间的思想交流和碰撞时,语言又充满了思辨和智慧的力量。
  在众多描写长征的文学作品中,《铁流万里》以其独特的视角、详实的内容、生动的人物和精湛的文学技艺,当之无愧地成为一部值得我们反复品味和珍藏的佳作。它就像一颗璀璨的星辰,在文学的天空和历史的长河中发出独特而耀眼的光芒。
  “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长征是人民军队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也是人类历史上无与伦比的英雄史诗。红军长征的胜利,不仅是打败蒋介石军队围追堵截的军事上的胜利,而且也是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的胜利,是毛泽东开创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胜利。长征的胜利,极大地影响和推动了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成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事业从挫折走向胜利的伟大转折点。经过岁月洗礼,红军长征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历史地位更加凸显,对中国共产党、人民军队和中华民族的意义更加深远。
  《铁流万里》不仅仅是一部小说,它更是一部承载着长征精神的厚重宝典。它让我们在回顾那段艰难岁月的同时,深刻地体会到中国无产阶级革命的千难万险以及先辈们百折不挠的精神内核。它提醒着我们如今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激励着我们在新的时代继续传承和弘扬长征精神,以坚定的信念和不屈的意志去面对生活和工作中的挑战。
  长征精神如巍峨的山峰,高高耸立在历史的洪流中,任凭风雨侵袭,永不磨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