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自然场域中讲述学校美育故事
□胡 丹
字数:1800
2024-11-03
版名:知行
美天然地拒绝灌输,真正的美育应该突出儿童之存在,契合儿童的天性,采用适切的方式来进行;真正的美育应该重点指向儿童的经历、体验;真正的美育应该让自然场域成为“第一课堂”,“以生活为题,美感探索为历程”,让儿童在与外界沟通过程中用敏锐的眼光和智慧的心性来观察这个世界,通过充满趣味的活动,发现美的存在与可能。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多重感官启动儿童的美感探索,使得模糊的美得以澄明,隐约的美得以敞亮,美的教化缓缓展开,自然生长,实现美感的传递,形成生活审美的在场体验。
三个小故事,呈现的是江苏省无锡市东亭实验小学对于美育的实践思考。
春光“开花”:在习见的风景中觉知美的形象
“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成人儿童皆是如此。日复一日面对原本的生活世界,我们会对美失去鲜活的、敏锐的感觉。引领儿童在日复一日、习以为常里丰富生活色彩,捕捉那些别样的风景,带着惊喜展开美的探究,寻找美的悠然状态,让它微妙而贴近地触动儿童,吸引儿童,这是美育的一个重要途径。
早春二月,春寒料峭。初次看到那几株摇曳着春光的树,每个人都会不由得惊呼赞叹,被它们散发的熠熠闪光的美和创造力所打动。这是二年级的学生们在张老师的带领下完成的作品——《迫不及待的春天》,学生们把美术课手绘的花儿挂上还未长叶的枝头,贴满褐色的树干。这些“开花”的树既是真切的作品,叙述着学生们对于春天的期盼;同时也充满着隐喻,那是师者在学生心头唤起的绚烂如花的美的觉醒。
诗象融通:在自然的物景中获得美的情致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儿童的艺术欣赏应尽可能地接近、置身于艺术创作发生的自然场域。自然场域的物景弥散出独特的姿态、味道、意象。这种鲜活的感性意象熏染着儿童,丰茂又斑斓,澄澈又天然,会不知不觉沁润他们的身心,行“不言之教”。久而久之,儿童清明的情致得以生发,生命底色得以熏习,美育效应会真正显现出来。
学校有近百种植物,五年级的语文老师带领学生们进行古诗词诵读时,开展了一项主题活动:寻找诗词中的草木情深。学生们走出课堂,走进校园,以草木为主题,去探寻诗人笔下的草木。读“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就去操场边观赏初春拂堤的烟柳,触摸新翠的柳叶,分明能够嗅到春天的气息,感受春天的美好;着一身汉服,仿《红楼梦》中的情境,在芬芳的草地来一场海棠诗会,阳光下的海棠花枝轻轻摇曳,散发沁人心脾的花香;读“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由此关注角落里的那一丛青苔,虽没有艳丽的色彩,挺拔的姿态,单调又微小,却有着让人不得不佩服的韧劲与顽强的生命力……
学生通过诗词与草木对话,通过草木懂得诗词;在自然场域中感受草木所拥有的情意:树有性格,花觅知音,草会呼吸;在诗与自然景物的比照下,走进了一个深情的草木世界,丰富了自己,也丰盈了内心。
虫影成境:在天然的情境中创造美的意趣
欢乐的六一节。利用一二年级的小朋友在社团活动中以昆虫为主题完成的彩泥作品,学校特意策划了一场“虫子旁·彩泥秀”的展览。这些彩泥捏成的昆虫们被巧妙地放置于自然天地间,有的攀上了窗台,有的躲在草丛,有的垂于丝网,有的挂在树梢……这个看似很小很小的,被我们忽略遗忘的昆虫,仿佛一下子获得了新生,在我们眼前展现出不一样的格调。
孩子们慢下来,蹲下来,小心翼翼地呼吸,目不转睛地观看,全神贯注感知昆虫世界的丰富多彩。他们徜徉在虫子的世界,似乎和虫子们一起经历一段段生活,上演一幕幕故事,既惊心动魄又温暖美好。
三个小故事,仅仅是学校美育实践的缩影。我们带领孩子们走进博物馆、参观名人故居、欣赏园林建筑,让他们在赏游中穿越时空和历史对话,发现世界之大美;我们开设小农人课程,学生在种植蔬果中探索植物生长的秘密,在园艺劳作中体会自然的诗境;我们为学生举办个人书画展,带给他们别样的仪式感,把积极、创意和具有启发性的美移植给伙伴……
基于自然场域的美育探索活动,落实在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让儿童在平平常常的生活中感悟美的真谛,把普普通通的日子过成如诗如画的生活。让儿童领悟到美可触碰,可感知,可津津乐道。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时任世界书局图画编辑的陈抱一先生提出“美的教养”。我们在校园这方天地,完全可以尽自己微薄的力量,借由自然场域,以心灵审美为根基,让儿童把对美的思考与现实中的体验结合起来,与之产生共鸣,实现美的觉醒;在默默滋养中完成美的库存;假以时日,儿童会在审美感知中,加入自己的审美想象和创造力,以此确立自身的美,达成美的教养。
三个小故事,呈现的是江苏省无锡市东亭实验小学对于美育的实践思考。
春光“开花”:在习见的风景中觉知美的形象
“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成人儿童皆是如此。日复一日面对原本的生活世界,我们会对美失去鲜活的、敏锐的感觉。引领儿童在日复一日、习以为常里丰富生活色彩,捕捉那些别样的风景,带着惊喜展开美的探究,寻找美的悠然状态,让它微妙而贴近地触动儿童,吸引儿童,这是美育的一个重要途径。
早春二月,春寒料峭。初次看到那几株摇曳着春光的树,每个人都会不由得惊呼赞叹,被它们散发的熠熠闪光的美和创造力所打动。这是二年级的学生们在张老师的带领下完成的作品——《迫不及待的春天》,学生们把美术课手绘的花儿挂上还未长叶的枝头,贴满褐色的树干。这些“开花”的树既是真切的作品,叙述着学生们对于春天的期盼;同时也充满着隐喻,那是师者在学生心头唤起的绚烂如花的美的觉醒。
诗象融通:在自然的物景中获得美的情致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儿童的艺术欣赏应尽可能地接近、置身于艺术创作发生的自然场域。自然场域的物景弥散出独特的姿态、味道、意象。这种鲜活的感性意象熏染着儿童,丰茂又斑斓,澄澈又天然,会不知不觉沁润他们的身心,行“不言之教”。久而久之,儿童清明的情致得以生发,生命底色得以熏习,美育效应会真正显现出来。
学校有近百种植物,五年级的语文老师带领学生们进行古诗词诵读时,开展了一项主题活动:寻找诗词中的草木情深。学生们走出课堂,走进校园,以草木为主题,去探寻诗人笔下的草木。读“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就去操场边观赏初春拂堤的烟柳,触摸新翠的柳叶,分明能够嗅到春天的气息,感受春天的美好;着一身汉服,仿《红楼梦》中的情境,在芬芳的草地来一场海棠诗会,阳光下的海棠花枝轻轻摇曳,散发沁人心脾的花香;读“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由此关注角落里的那一丛青苔,虽没有艳丽的色彩,挺拔的姿态,单调又微小,却有着让人不得不佩服的韧劲与顽强的生命力……
学生通过诗词与草木对话,通过草木懂得诗词;在自然场域中感受草木所拥有的情意:树有性格,花觅知音,草会呼吸;在诗与自然景物的比照下,走进了一个深情的草木世界,丰富了自己,也丰盈了内心。
虫影成境:在天然的情境中创造美的意趣
欢乐的六一节。利用一二年级的小朋友在社团活动中以昆虫为主题完成的彩泥作品,学校特意策划了一场“虫子旁·彩泥秀”的展览。这些彩泥捏成的昆虫们被巧妙地放置于自然天地间,有的攀上了窗台,有的躲在草丛,有的垂于丝网,有的挂在树梢……这个看似很小很小的,被我们忽略遗忘的昆虫,仿佛一下子获得了新生,在我们眼前展现出不一样的格调。
孩子们慢下来,蹲下来,小心翼翼地呼吸,目不转睛地观看,全神贯注感知昆虫世界的丰富多彩。他们徜徉在虫子的世界,似乎和虫子们一起经历一段段生活,上演一幕幕故事,既惊心动魄又温暖美好。
三个小故事,仅仅是学校美育实践的缩影。我们带领孩子们走进博物馆、参观名人故居、欣赏园林建筑,让他们在赏游中穿越时空和历史对话,发现世界之大美;我们开设小农人课程,学生在种植蔬果中探索植物生长的秘密,在园艺劳作中体会自然的诗境;我们为学生举办个人书画展,带给他们别样的仪式感,把积极、创意和具有启发性的美移植给伙伴……
基于自然场域的美育探索活动,落实在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让儿童在平平常常的生活中感悟美的真谛,把普普通通的日子过成如诗如画的生活。让儿童领悟到美可触碰,可感知,可津津乐道。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时任世界书局图画编辑的陈抱一先生提出“美的教养”。我们在校园这方天地,完全可以尽自己微薄的力量,借由自然场域,以心灵审美为根基,让儿童把对美的思考与现实中的体验结合起来,与之产生共鸣,实现美的觉醒;在默默滋养中完成美的库存;假以时日,儿童会在审美感知中,加入自己的审美想象和创造力,以此确立自身的美,达成美的教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