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策略

□王海军

字数:1542 2024-11-03 版名:教育理论
  自学能力是学生适应学习型社会的关键能力。随着数学课程改革的深入,教师亟须主动适应人才培养由“知识本位”向“素养本位”转变的趋势,主动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使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自主学习,切实在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动手实践与合作交流中完成数学知识的内化整合与迁移创新,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基于此,笔者对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策略进行探讨,以促使学生的数学学习由他律向自律、由消极向积极、由被动向主动转变。
   一、加强课前导学,科学设置预习任务
  预习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环节。教师要根据课程内容与学生特点进行课前导学,通过预习任务的设计帮助学生明确数学课程学习的主要内容与重难点,缓解学生数学课程学习的消极情绪与畏难心理,帮助学生走出“不想学”“不会学”的困境。例如,在“基本不等式”部分的课前预习中,教师可以借助信息化教育教学服务平台为学生推送预习任务、微课慕课、学习反馈表等学习资源,使学生根据预习任务阅读教材、观看微课,让学生在预习活动中初步认识“基本不等式”的概念与结构特点,体会基本不等式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激发学生数学课程学习的内在动能,帮助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的一般思路与方法。
  二、创设真实情境,激发自主学习动能
  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沉浸感与参与感,使学生充分调动知识、思维、情感等展开自主学习,在提升自主学习效果上具有显著作用。因此,教师要根据课程主题与学生现实生活、已有知识、兴趣爱好的内在关联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动机,促使学生将学习意愿转化为行动力,并围绕真实问题展开思考与探究,保障自主学习成效。依旧围绕“基本不等式”教学,“基本不等式”是重要的预备知识部分,需要学生按照感性、直观、理论的过程认识不等式,在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上具有显著作用。在情境创设中,教师要通过联系已知内容设计思考任务,引导学生利用作差法、综合法、分析法证明不等式,帮助学生从初中向高中数学学习过渡,强化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同时,教师还可以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基本不等式”,切实在对生活问题的思考与探究中激发自主学习动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索欲,为自主学习的高效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组建合作小组,巩固自主学习效果
  高中阶段学生的学业任务重、时间紧、难度高,部分教师为了追求教学效率存在将数学学习活动局限在接受、记忆、模仿与练习上的问题,制约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为了促使学生数学学习由被动向主动转变,教师应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组建数学学习小组,为学生创造积极参与的环境与空间,使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交流,对自主学习中的问题与困惑进行探索,进而共同突破自主学习中的难点,切实巩固自主学习效果。
  四、构建多元评价,强化自主学习反馈
  反思是自主学习能力的要义所在。教师要想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就要循序渐进地构建主体多元、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评价模式,对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与结果进行全面监控,引导学生调控学习内容、策略、时间与情绪,以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指数函数的概念”的教学为例,“指数函数的概念”需要学生理解指数函数的概念、一般形式及判断方法,教师在组织学生展开自主学习中要引导学生综合应用课件教材、数字资源等展开学习。同时,教师应推动“教—学—评”一体化的实现,关注学生自主学习中的知识、情感、态度、策略等表现,立足学生实际情况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与建议,引导学生从生活实例中思考指数函数的概念,切实在具体真实的学习情境中体会指数函数的概念、一般形式与实际应用,并运用引导式、鼓励式评价帮助学生改进学习策略、树立学习信心,切实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与发展,引导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作者单位:陕西省富平县迤山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