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课要时长更要质量

□ 王琦

字数:1056 2024-10-30 版名:声音

  图片来源于网络

  青少年有大量时间在学校度过,校园是孩子们培养运动习惯、提升身体素质的关键场所。教育部多次明确要求,保证中小学体育课时,并把开足开齐体育课纳入督导评估范围。在深圳,从今年春季学期开始,全市779所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全面落实每天一节体育课,同时要求每天大课间体育活动不少于30分钟,保障学生每天校内体育锻炼1小时。(10月21日《人民日报》)

  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体育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保证体育课时是提升青少年身体素质的基础,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没有健康的体魄,何谈全面的发展?因此,教育部多次强调要保证中小学体育课时,并将其纳入督导评估范围,这无疑是从制度层面为体育保驾护航。深圳等地更是率先垂范,全面落实每天一节体育课,这样的力度和决心值得点赞。
  然而,体育课并非简单的“增时”就能解决问题,更关键的是要“提质”。传统的体育教学方式往往单一枯燥,缺乏趣味性和针对性,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势在必行。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体育美育教育研究所所长吴键所提出的增加体育的趣味性,以及通过游戏、竞赛等方式帮助学生培养兴趣、养成习惯,正是提升体育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除了课堂教学,校园体育活动也是体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将体育课内容与大课间、体育小组、体育拓展课程等相结合,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的体育体系。这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更有助于他们掌握一门或多门体育技能,为终身体育锻炼打下坚实的基础。
  社会力量的加入则为学校体育注入了新的活力。无论是贵州省遵义市推广的游泳进课堂,还是山东省龙口市开展的传统武术文化进校园活动,都是借助社会力量提升体育质量的成功案例。这些举措不仅拓宽了体育的资源渠道,更让孩子们有机会接触到更多元、更专业的体育运动项目。
  当然,培养兴趣、掌握技能之后,更重要的是要让孩子们有机会参与比赛、展示自我。比赛不仅是检验学习成果的平台,更是锻炼孩子们团队协作、抗挫折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搭建体教融合的体育赛事体系显得尤为重要。上海市学生运动会的成功举办就是一个很好的范例,它不仅调动了学生参与运动的积极性,更提升了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水平。
  体育课时的增加是体育改革的重要一步,但更关键的是要在提升体育课质量上下功夫。只有真正做到“保质又保量”,才能让体育成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有力抓手。期待在未来的教育改革中,能看到更多创新的体育实践,进一步激发校园体育的活力和生命力,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运动中享受快乐、收获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