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的认识及思考
——记参加陕西省第十三届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评选
字数:2187
2024-10-23
版名:成长
□龙廷忠
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是国务院确定的教育教学领域最高级别的奖项,与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科学进步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并列,每四年组织一次。省级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参照国家级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评选标准,每两年组织一次,主要是为国家级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进行遴选准备。只有获得省级基础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或一等奖的,才有资格参加国家级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的遴选推荐。特别幸运的是,我参加了安康市首届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评选,获特等奖,并被推荐参加陕西省第十三届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的评选,荣获特等奖。在此,我将自己对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的点滴认识和思考总结如下,以鞭策自己,鼓励同道中人。
一颗种子的力量
最早知道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是在几年前,一名同事获得陕西省第十一届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两年之后,在陕西省第十二届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评选中,他的教学成果荣获特等奖,我对他产生了深深的敬佩和羡慕,对这个奖也多了一份了解的想法和参与的期待。直到有一天,因为获得过市级优秀课题,我也有资格参与市级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的申报,未知才一点点变为已知,那一颗好奇的种子即将发芽。
培育“成果”
接到通知那一刻,我并不确定选题和内容,大致浏览了《安康市第一届教育科学研究成果奖申报表》(以下简称“《成果申报表》”),对其中的“成果概要”“解决的主要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成果创新点”等栏目如何填写,我竟是一头雾水。最终,我以申报结题的市级专项课题为素材,开始准备填写《成果申报表》,此时各种困惑交织在一起,佐证材料除了一张荣誉证书,其他没有任何拿得出手的东西。换个主题,可能素材更多,视野更开阔。有了这个想法,我一遍遍梳理自己曾经参与和主持了哪些课题,曾经发表过哪一类主题的论文,最后聚焦到“学科核心素养”上。2018年以来,我相继参与了“家国情怀”“史料实证”和“学科核心素养”等课题研究,素材丰富,研究时间较长,理论学习和实践经验扎实,顿觉豁然开朗,文思泉涌,写作思路由模糊到逐渐明晰。
在一遍遍修改中凝练主题
主题有了,方向也确定了,需要将骨架和内容尽快完善。按照自己的初步想法,在一次次修改中完成了《成果申报表》。导师及时反馈并给出了中肯的建议,按照她的要求,推翻重来。我开始观看学习“基础教育教学成果”的相关视频,下载打印论文进行研究,关注往届评审专家公众号,从一点一滴学起,领会“基础教育教学成果”申报的规范和要求,明白了成果申报要突出育人导向,注重解决问题,推进理论创新,成果需要经过实践检验并应用推广。从标题的确立到报告主体的撰写;从凝练主题到构建教学成果报告逻辑框架,凸显特色和亮点,围绕成果主题筛选材料,按照解决问题的逻辑主线进行梳理。《成果申报表》和《成果报告》在一遍遍修改中臻于完善。
一项教学成果想要在评审中脱颖而出,除了指向明确,立意高远,还要凸显成果价值意义。如我原本申报的主题是“基于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县域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创造性实践与研究”,为了申报2024年省级教学成果奖,在导师的指导下,我将主题改为“基于素养导向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实践探索”,将冗长繁琐的主题变得短小精悍,成果指向明确,一目了然,立意明显提升了一个层次。在反复实践中不断完善“成果”
成果获奖不是终点,推广应用才是出发点与落脚点。教学成果是长期研究、实践探索的结晶,需要积累大量的素材资料。好事多磨,历经五年的实践检验,从理论学习到实践运用,从点点滴滴到系统全面,在运用中总结、反思、提炼,并不断修改完善,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累积的是时间,获得的是一本本厚重的资料。成果必须围绕主题进行梳理,与主题相关的特色和亮点要重点凸显出来,以激发评审专家的阅读兴趣。
成果报告不能写成课题报告和经验总结,要按照成果主题梳理逻辑框架体系,整个报告按照“问题的提出—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主要成果(解决问题的理论与实践)—主要成效”串联起来,一脉相承,环环相扣,各个部分紧凑衔接,前呼后应。
如我的成果报告中,解决的主要问题和成果的主要内容按照“聚焦学科素养,强化学科的育人目标;聚焦学科素养,涵育学生的实证意识;聚焦学科素养,优化课程的教学策略;聚焦学科素养,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等几个方面搭建框架体系。这样的论述落入泛泛而谈的俗套,停留在理论的层面,苍白无力,产生不了应用推广的价值和意义,成果更不会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因此,在导师的指点下,我将逻辑框架体系进行了调整和优化,从确立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以核心素养为导向整合教学内容、设计有助于核心素养形成和发展的教学过程、采用多种多样的历史教学方式方法、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五个方面进行课程方案实施,以促进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真正扎根课堂,从而彰显学科育人本质,提升教育质量。修改后的成果内容突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具有实践性、推广性和指导性。
五年多的课堂教学实践过程,漫长而艰辛,从2023年6月开始的申报,到11月完成网络申报,从县上,到市上,再到省上,流逝的是时间,留下的是宝贵的财富。在一遍遍实践中,我对之前的困惑有了更深的体会,认识到教学成果不同于课题研究成果,教学成果更注重实践性,而课题研究成果更注重理性认识。当然,教学成果是建立在课题研究的基础之上的,有长期的教学实践探索且效果显著,是经过不断的总结反思,提炼而成的,能真正指导教学,培育学生素养,提升教学质量,从而推动教育发展。
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是国务院确定的教育教学领域最高级别的奖项,与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科学进步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并列,每四年组织一次。省级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参照国家级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评选标准,每两年组织一次,主要是为国家级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进行遴选准备。只有获得省级基础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或一等奖的,才有资格参加国家级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的遴选推荐。特别幸运的是,我参加了安康市首届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评选,获特等奖,并被推荐参加陕西省第十三届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的评选,荣获特等奖。在此,我将自己对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的点滴认识和思考总结如下,以鞭策自己,鼓励同道中人。
一颗种子的力量
最早知道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是在几年前,一名同事获得陕西省第十一届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两年之后,在陕西省第十二届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评选中,他的教学成果荣获特等奖,我对他产生了深深的敬佩和羡慕,对这个奖也多了一份了解的想法和参与的期待。直到有一天,因为获得过市级优秀课题,我也有资格参与市级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的申报,未知才一点点变为已知,那一颗好奇的种子即将发芽。
培育“成果”
接到通知那一刻,我并不确定选题和内容,大致浏览了《安康市第一届教育科学研究成果奖申报表》(以下简称“《成果申报表》”),对其中的“成果概要”“解决的主要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成果创新点”等栏目如何填写,我竟是一头雾水。最终,我以申报结题的市级专项课题为素材,开始准备填写《成果申报表》,此时各种困惑交织在一起,佐证材料除了一张荣誉证书,其他没有任何拿得出手的东西。换个主题,可能素材更多,视野更开阔。有了这个想法,我一遍遍梳理自己曾经参与和主持了哪些课题,曾经发表过哪一类主题的论文,最后聚焦到“学科核心素养”上。2018年以来,我相继参与了“家国情怀”“史料实证”和“学科核心素养”等课题研究,素材丰富,研究时间较长,理论学习和实践经验扎实,顿觉豁然开朗,文思泉涌,写作思路由模糊到逐渐明晰。
在一遍遍修改中凝练主题
主题有了,方向也确定了,需要将骨架和内容尽快完善。按照自己的初步想法,在一次次修改中完成了《成果申报表》。导师及时反馈并给出了中肯的建议,按照她的要求,推翻重来。我开始观看学习“基础教育教学成果”的相关视频,下载打印论文进行研究,关注往届评审专家公众号,从一点一滴学起,领会“基础教育教学成果”申报的规范和要求,明白了成果申报要突出育人导向,注重解决问题,推进理论创新,成果需要经过实践检验并应用推广。从标题的确立到报告主体的撰写;从凝练主题到构建教学成果报告逻辑框架,凸显特色和亮点,围绕成果主题筛选材料,按照解决问题的逻辑主线进行梳理。《成果申报表》和《成果报告》在一遍遍修改中臻于完善。
一项教学成果想要在评审中脱颖而出,除了指向明确,立意高远,还要凸显成果价值意义。如我原本申报的主题是“基于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县域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创造性实践与研究”,为了申报2024年省级教学成果奖,在导师的指导下,我将主题改为“基于素养导向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实践探索”,将冗长繁琐的主题变得短小精悍,成果指向明确,一目了然,立意明显提升了一个层次。在反复实践中不断完善“成果”
成果获奖不是终点,推广应用才是出发点与落脚点。教学成果是长期研究、实践探索的结晶,需要积累大量的素材资料。好事多磨,历经五年的实践检验,从理论学习到实践运用,从点点滴滴到系统全面,在运用中总结、反思、提炼,并不断修改完善,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累积的是时间,获得的是一本本厚重的资料。成果必须围绕主题进行梳理,与主题相关的特色和亮点要重点凸显出来,以激发评审专家的阅读兴趣。
成果报告不能写成课题报告和经验总结,要按照成果主题梳理逻辑框架体系,整个报告按照“问题的提出—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主要成果(解决问题的理论与实践)—主要成效”串联起来,一脉相承,环环相扣,各个部分紧凑衔接,前呼后应。
如我的成果报告中,解决的主要问题和成果的主要内容按照“聚焦学科素养,强化学科的育人目标;聚焦学科素养,涵育学生的实证意识;聚焦学科素养,优化课程的教学策略;聚焦学科素养,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等几个方面搭建框架体系。这样的论述落入泛泛而谈的俗套,停留在理论的层面,苍白无力,产生不了应用推广的价值和意义,成果更不会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因此,在导师的指点下,我将逻辑框架体系进行了调整和优化,从确立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以核心素养为导向整合教学内容、设计有助于核心素养形成和发展的教学过程、采用多种多样的历史教学方式方法、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五个方面进行课程方案实施,以促进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真正扎根课堂,从而彰显学科育人本质,提升教育质量。修改后的成果内容突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具有实践性、推广性和指导性。
五年多的课堂教学实践过程,漫长而艰辛,从2023年6月开始的申报,到11月完成网络申报,从县上,到市上,再到省上,流逝的是时间,留下的是宝贵的财富。在一遍遍实践中,我对之前的困惑有了更深的体会,认识到教学成果不同于课题研究成果,教学成果更注重实践性,而课题研究成果更注重理性认识。当然,教学成果是建立在课题研究的基础之上的,有长期的教学实践探索且效果显著,是经过不断的总结反思,提炼而成的,能真正指导教学,培育学生素养,提升教学质量,从而推动教育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