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策略

□薛建春陈苏会

字数:1439 2024-10-20 版名:教育理论
  解决实际问题是数学的核心组成部分,也是数学服务生活的重要途径。因此,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学生的数学解决问题能力不是靠强化记忆和反复练习培养出来的。它需要培养学生学会整理信息,学会分析数量关系,从而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我从以下几点谈一下我的看法: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思考
  数学源于生活,也服务于生活。因此,不论是教科书里,还是练习题中的问题,都是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来的。因此,学习数学的起点是培养学生以数学的眼光发现数学问题、提出数学问题。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就应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创设有趣的、可探索的、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联系的现实情境,引导他们走进情境中,去发现数学问题,并提出数学问题。我们的教材为教学活动提供了大量的情境活动,但教材的情境只是提供了学生进行数学活动的基本线索。在教学时,教师要在把握住教材编写意图的前提下,根据班级学生的特点和实际情况,有创造性、有发展性地使用教材,设计教学过程。不要一味地按部就班,当然,更不能脱离教材。
  二、重视审题习惯的培养,奠定解决问题的基础
  解决问题的首要步骤是审题。学生不能顺利且正确地解决数学问题,很大程度上是缺乏良好的审题习惯。小学数学教师要意识到良好的审题习惯是正确解决问题的基础。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审题习惯。引导学生先从题目的表面信息入手,对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再寻找已知信息并对其进行整合,找到有效数学信息之间的数量关系,正确理解题意,为之后解决问题奠定基础。
  三、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
  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喜好改变例题,创设学生感兴趣的、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发现问题,进而提出问题。例如,在教学三年级下册用连乘解决问题这一课时,我知道我们班孩子很喜欢上体育课,因此,根据他们的喜好我创设了这样的情境:“我们每周有3节体育课,每节课40分钟”,然后我问:“根据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立刻有孩子举起手说:“每周能有多长时间上体育课?”在这些问题中,既复习了旧知又引出了新知,不但培养了孩子提出问题的能力,而且还锻炼了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
  四、引导学生积极反思,加强解题方法的归纳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每学完一课或一个单元的教学内容后,归纳、总结与反思是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也是提升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重要保障。然而,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容易忽略这一环节。要想真正提升小学生的数学问题解决能力,教师一定要注意督促学生对相关数学问题的解题思路与方法进行总结、归纳、反思,并与其他学生分享,最终实现正确运用数学解题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在教学结尾处留出充足的时间,引导学生一起归纳总结得出条件不同解决方法就不同的规律,促使学生真正理解并掌握此类题型的解题思路,以便于在今后遇到同类问题时能够高效、准确地解答。最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去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在观察、实验、猜测、验证、交流中解决问题,并初步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能力
  解题思路及策略是非常重要的,而对结果的反思也是非常重要的。通过对结果的反思,可以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并获得解决问题的经验。在学生的学习中,要经常要求学生反思这样的问题:你是怎样想的?刚才你是怎样做的?等等。用这些问题来引导学生,使学生逐步养成反思的意识和习惯,以培养认真学习的态度。
  (作者单位:陕西省杨陵区五泉中心小学薛建春;陕西省杨陵区邰城实验学校陈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