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高段数学教学中习题变式的应用
□罗小琴
字数:1466
2024-10-13
版名:教育理论
数学教学中的“变式”,旨在通过对数学习题、例题进行变通的方式引导学生在“万变不离其宗”的前提下从多个角度、层次、情境下感知数学规律、理解数学知识,从而提升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解题能力。教学实践表明,变式教学法更适用于小学高年级数学的习题教学。鉴于此,笔者对“变式”教学在小学高段数学中的应用方法进行了系统化的探究。
一、变换习题语言,提升题意理解能力
要想提升解题效率,则需要读通、读懂题目,明确题目的大意。因此,在小学高段数学教学中为了提升学生对于题意的理解能力,教师可以对习题的语言进行变换,引导学生通过阅读理解不同的数学语言,掌握数学问题表象之下的本质特征。
比如,在小学五年级习题教学过程中,有这样两道数学题目:①市里组织文艺表演活动,要求每个学校安排学生参加,候选人有小明、小红、小亮3人,最少选1人,最多选3人,请问有多少种不同的选法?②有小明、小红、小亮3个候选人,无论如何都要选1人,请问有多少种选法?通过分析可知,这两道题的解法一样,可将它们作为同一道题开展教学。学生应清醒地意识到,题目只是表述不同,大意并未改变。
二、改变习题解法,发散思维提升灵活性
在小学数学高段习题教学中,存在着多样化的“变式”,有的是“多题一解”,有的则是“一题多解”。要实现一题多解,学生必须要有丰富的数学知识储备,具备一定的思维发散能力,在这一前提下才能从多个角度去分析和解决问题。作为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基础知识,还要通过问题驱动教学法拓展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思路,训练他们思维的灵活性。
“运算定律”这一课主要学习的是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在讲授这一部分内容之前,我让学生先用学过的知识解决这一问题:王大妈找人栽树,早上栽了30棵,下午栽了45棵,问一天栽了多少棵树?有的学生会列出算式30+45,有的学生则列出算式45+30,最终得到相同的结果。由于学生之前未接触到加法交换律相关知识,因此会计算两个算式,最终发现结果相同,当学习了本课内容后,便一眼能看出二者结果相同。以后遇到这种情况,计算效率定会大大提高。
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教师可设计一道这样的习题:王大妈第一天找人栽了88棵树,第二天栽了104棵,第三天栽了96棵,那么她这3天找人一共栽了多少棵树?在计算过程中,学生们很快列出88+104+96并计算出正确答案。这样的方式不仅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还提升了他们“一题多解”的意识。
三、改变习题结构,建构全局化的解题思路框架
小学高段学生在审题、解题过程中经常会出现抓不住重点、分不清主次、考虑问题不全等情况,因此有的学生只看了一半的题目就开始答题,也有学生只写结果,忽略了写推导、演算、求解的过程。这就需要教师适当改变习题结构,训练学生的全局解题观念,引导其自主建构全局化的解题思路框架。例如,在开展“比例的基本性质”这一课的教学时,便可通过改变习题结构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变式训练。
如为了帮助学生熟练掌握分数、除法之间的联系,可以通过改变题目结构的方式设计下列习题:()÷4=2÷8;3÷5=21÷();5÷()=45÷54……又如,为了让学生理解题目的抽象意图,进一步明确比例的基本性质,可通过变式思维设计下列题目:已知2a=3b,求a:b=():();已知3x=4y,求x:y=( ):();已知3:a=7:b,求a:b=( ):( )。通过分析这三道题可知,其解法一样,将未知数量用x、y、a、b代替,也凸显了题目的抽象意图。实际上,在小学高段数学中存在着诸多“多题一解”的情况,这就需要教师大胆改变数学题目的结构,不断增强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意识,训练其从全局出发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作者单位:陕西省镇巴县渔渡镇中心小学)
一、变换习题语言,提升题意理解能力
要想提升解题效率,则需要读通、读懂题目,明确题目的大意。因此,在小学高段数学教学中为了提升学生对于题意的理解能力,教师可以对习题的语言进行变换,引导学生通过阅读理解不同的数学语言,掌握数学问题表象之下的本质特征。
比如,在小学五年级习题教学过程中,有这样两道数学题目:①市里组织文艺表演活动,要求每个学校安排学生参加,候选人有小明、小红、小亮3人,最少选1人,最多选3人,请问有多少种不同的选法?②有小明、小红、小亮3个候选人,无论如何都要选1人,请问有多少种选法?通过分析可知,这两道题的解法一样,可将它们作为同一道题开展教学。学生应清醒地意识到,题目只是表述不同,大意并未改变。
二、改变习题解法,发散思维提升灵活性
在小学数学高段习题教学中,存在着多样化的“变式”,有的是“多题一解”,有的则是“一题多解”。要实现一题多解,学生必须要有丰富的数学知识储备,具备一定的思维发散能力,在这一前提下才能从多个角度去分析和解决问题。作为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基础知识,还要通过问题驱动教学法拓展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思路,训练他们思维的灵活性。
“运算定律”这一课主要学习的是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在讲授这一部分内容之前,我让学生先用学过的知识解决这一问题:王大妈找人栽树,早上栽了30棵,下午栽了45棵,问一天栽了多少棵树?有的学生会列出算式30+45,有的学生则列出算式45+30,最终得到相同的结果。由于学生之前未接触到加法交换律相关知识,因此会计算两个算式,最终发现结果相同,当学习了本课内容后,便一眼能看出二者结果相同。以后遇到这种情况,计算效率定会大大提高。
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教师可设计一道这样的习题:王大妈第一天找人栽了88棵树,第二天栽了104棵,第三天栽了96棵,那么她这3天找人一共栽了多少棵树?在计算过程中,学生们很快列出88+104+96并计算出正确答案。这样的方式不仅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还提升了他们“一题多解”的意识。
三、改变习题结构,建构全局化的解题思路框架
小学高段学生在审题、解题过程中经常会出现抓不住重点、分不清主次、考虑问题不全等情况,因此有的学生只看了一半的题目就开始答题,也有学生只写结果,忽略了写推导、演算、求解的过程。这就需要教师适当改变习题结构,训练学生的全局解题观念,引导其自主建构全局化的解题思路框架。例如,在开展“比例的基本性质”这一课的教学时,便可通过改变习题结构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变式训练。
如为了帮助学生熟练掌握分数、除法之间的联系,可以通过改变题目结构的方式设计下列习题:()÷4=2÷8;3÷5=21÷();5÷()=45÷54……又如,为了让学生理解题目的抽象意图,进一步明确比例的基本性质,可通过变式思维设计下列题目:已知2a=3b,求a:b=():();已知3x=4y,求x:y=( ):();已知3:a=7:b,求a:b=( ):( )。通过分析这三道题可知,其解法一样,将未知数量用x、y、a、b代替,也凸显了题目的抽象意图。实际上,在小学高段数学中存在着诸多“多题一解”的情况,这就需要教师大胆改变数学题目的结构,不断增强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意识,训练其从全局出发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作者单位:陕西省镇巴县渔渡镇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