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学生对文字的敏锐感悟力

□党艳萍

字数:1328 2024-10-13 版名:教育理论
  朱作人教授曾说:“敏锐的语感既是学好语文的重要条件,也
  是一个人语文水平的重要标志。”可见,培养学生敏锐的语感是提高语文核心素养的关键。那么如何培养学生对文字的敏锐感悟力呢?下面谈谈我在教学中的几点探索和心得。
  一、范读引领,初步感知语言文字的感性美
  “一个善于朗读的人,一定是富有感染力的人。”示范者声情并茂的朗读演示,能快速将听者引入作品创设的情境中,进而与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
  在教读《卖油翁》时,我不仅范读出人物的语气变化,更加入神情语态演示,时而点头“微颔之”,时而高声“忿然曰”,时而淡然“酌油沥之”……在惟妙惟肖的范读中,学生兴趣盎然,很快进入文章情境,理解竟毫无难度,预设的难点词句也都迎刃而解了。
  感性强的文章如此,对略有深度和难度的文章,不仅要读出人物的神态心理,还可适当加入思考性的暗示与引导。如教学《我的叔叔于勒》一文时,范读时我会自言自语地提出问题,或若有所思地在文章上做记号。于是不用强调,学生自然而然地与老师一起思考,习惯性地注意并品味一些特殊的词句。久而久之,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敏感度也就渐渐提升了。
  二、借助想象,再现文章形声并茂的意境美
  文质兼美的散文,往往字字流金,句句含情。如朱自清的《春》,老舍的《济南的冬天》,充分调动读者各个感觉器官,从不同角度全方位描绘景物的色彩、声音、质感等。范读时可以引导学生闭上眼睛想象,将一行行文字化为具体的画面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观其形色、听其声音、嗅其芬芳、感其美境,将文章读活读厚,就能触摸到文字的温度,感受作者情感及文章意蕴。
  三、含英咀华,揣摩品味语言文字的意蕴美
  郭沫若曾说:“大凡一个作家或诗人,总要有对言语的敏感。”而具有敏锐语感的人,在阅读中往往能品到文字所包含的言外之意,从而加深对作者情感的把握。
  1.对人物描写语句的玩味,揣摩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如《皇帝的新装》一课中,皇帝很想知道这布织得怎么样了,“不过,想起凡是愚蠢或不称职的人就看不见这布,他心里的确感到有些不大自然。他相信他自己是无须害怕的,但仍然觉得先派一个人去看看工作的进展情形比较妥当。”这一段心理描写,将一个愚蠢而又狡猾的皇帝内心刻画得入木三分。
  2.对景物描写句段的玩味,品味独特的写作技巧。如《春》中对春花的那一段描写,仅仅一百来字,却从树上写到树下,再到地上,充分调动视觉、听觉、嗅觉全方位描绘出百花争妍带给人的美丽盛宴。而“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更是采用虚实结合法,让人彻底陶醉于春花的芬芳中。
  3.通过对标点符号的斟酌玩味,揣摩语气情感,加深对文章主旨的把握。如《皇帝的新装》中大家对新装的赞美:“美极了!真是美极了!”“多么美的花纹!多么美的色彩!”“这布是华丽的!精致的!无双的!”这些句子无一例外都用感叹号加强称赞语气。而想到获此美誉的不过是子虚乌有,读者马上意识到,这强烈的感叹号更加强了文章的讽刺意味。
  把玩文字,培养学生敏锐的语感能力,是一个长期、缓慢的引导过程,熏陶过程,渗透过程,必须建立在大量积累和长期实践的基础之上。只有时时处处多留心,才能在日积月累的量变中,逐渐形成对语言文字的敏感。那样我们的课堂也会散发出语文特有的文化气息:馨香而灵动。
  (作者单位:陕西省合阳县城关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