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语文学习力:内涵、构建与发展策略
□石修银张隽
字数:2589
2024-10-13
版名:理论
基础教育领域正经历着“双减”政策与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带来的变革与挑战。语文学科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学习力的发展对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语文学习力内涵
“语文学习力”是对“学习力”这一概念的延伸,包括培养批判性思维、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阅读中,语文学习力表现为阅读主体在积极主动的语言实践活动中,对知识的深入认知、精准判断与创造性重构。这一过程不仅涉及语言知识与能力的获得,还涵盖思维方法的掌握与思维品质的培育,因此,它成为体现语文核心素养的关键能力与必备品格。换言之,以发展语文学习力为着力点,就是致力于实现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因为学习力对于提升语文核心素养具有基础性作用。
语文学习力的构建
学生语文学习力主要是通过知识的“外化—组合化—内化”三步转化来实现的。观诸教学实践,学习力可从四个层级构建。
基本级:阐释力。阐释力指以文本为中心的理解与转换能力。具体而言,阐释是阅读思想的体认与外化。能否阐释检验着是否真正地思考与消化。阐释力是阅读的基本能力,具体表现为三种行为能力:概括,能提炼文章的关键词、把握文章的脉络层次,提炼出文章的逻辑缜密的观点;转换,能用自己的语言阐释连续文本或非连续文本的内容与主要观点,阐释语蕴丰厚的句子,比如常见的向人介绍作品,或表达自己对文章句子的理解体悟;联结,让阅读与生活体验联结起来,如用自己身边的事例诠释某个观点,或用类比手法诠释对文章观点的理解。
发展级:鉴赏力。知识的外化,仅是通过阐释还不够,更要能经过鉴赏体现自己的评价与体认。鉴赏力是对文学艺术品、文物等有分析、有比较地进行鉴别和欣赏的能力。这也体现了从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的转向。阅读行为中的审美力,一表现为语言层的审美,即对文章语言等美感的鉴别与领悟,这是阅读文章的基本能力;二表现为思维层的审美,主要是对文章思维秘妙的领悟与判断,能对写作思路、角度、材料选择等精妙地体会与把握;三表现为思想层的审美,这是最高层级的审美力,体现为文章深层情感、潜隐文化等的寻绎与欣赏。
创造级:建构力。知识转化的第三个环节是从显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的“组合化”。这种组合体现的是学习思想、思维与知识等的建构。“知识不是从外界输进来的,而是人们自己内部形成的。所以,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语文学习的目的就是发展意义建构的学习力,体现学习的发展性与创造性,实现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
学习的建构方式有两种。一是整合式,整理知识体系或建立概念,这是单元教学、任务群教学、项目化学习、跨学科学习等尤其倡导的理念。二是逆向式,表现为逆向建构,也表现为批判性重构、审辩思考、发现不足,提出并建构个性思想。这些是在阅读基础上独辟蹊径的思想整合、生成,更是基于阅读的思想创新与发展,诠释核心素养中的思维发展与提升。
实践级:运用力。学习力最高级的体现是进入从明言知识到新的默会知识的内化环节,“首先要求通过行动、实践加以体认,然后进行模拟和实验,从而再现和掌握独创性的知识。”就阅读教学而言,就是进入现实语境的运用中理解作品。这首先要从阅读中获得启示而生发自己对语文、跨学科、生活等领域的思想。其次是迁移、转化形成情境表达的语言。学习他人文章后,选用、改用他人语言或句式、构思等,演绎自己的表达与情感。就写作训练而言,学习力体现的是学习的文本等材料,能以自己的角度选取材料生发自己的思想或佐证自己的观点,能学习文本的思维来提升自己写作的表现力。当前教材要求写人物评论、文章评论等活动,就是引导学习力的培育,实现核心素养的提升。
语文学习力的发展策略
语文学习力发展是一个长期与综合的过程。基于AI智能时代和“双减”背景,审视当前教育现状,发展学生语文学习力,教师当探索教育目标、学习评价与教育文化维度的发展策略。
教育方向改变:从追求应试改变为引导生命成长。教育教学当实现三个转向:一是从书本世界转向真实世界。创设真实情境引导学生掌握适应真实世界的能力,实现核心素养的真正提升。二是从知识传授转向教学互动,在互动中把握学生的学习现实,策划指向发展学习力设计;在互动中,引导学生学习远离低阶思维,对思维错误作出批评矫正。为此教师当具有教育情怀,将教学建立在互动活动中改变学生学习行为、解决学生问题的基础上。三是从关注知识传授转向为培育学生元认知监控能力,引导学生对自己认知过程的记忆、思维、想象等认知活动的再认知、再思考及进行积极的监控。这样学生能够自我调整、自我建构,也就是发展学习力的自觉意识。
学习评价嬗变:从低阶思维的考查、默认转变为促成高阶思维发展。学习评价分为两个部分:一是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认知的评价。体现为在课堂中通过评价矫正学生的低阶思维,促成阐释力、鉴赏力、建构力、实践力的发展,实现高阶思维发展,实现学习力与学习素养的提升。教师不能一味点赞,而要引导学生从对比中,感受不同的思维品质,获得高阶思维的发展,从而促成思维发展与提升核心素养的实现。二是指学习水平测试。目前考试内容和形式,实现从“考知识”向“考能力素养”转变。为此,当设计生活情境中语言应用的题目,让学生在应用性、探究性、开放性的思考中,深度把握语言与理解课文,促成学生在深度学习的同时发展学习力。
教育文化重构:将共研场域置换封闭学习。学校与社会要改变封闭学习的文化,构建共研场域的开放性的文化氛围。一是为学习力培育搭建平台,比如举办读书会、报告类小论文比赛等,让孩子提出读书感悟,让获奖学生感受读书思考的成就感,让没获奖的同学受到读书思考的鞭策。二是支持教师发展学习力的学习活动。比如美籍华人方帆的“发现式学习法”值得我们借鉴,学生们在小组里用交叉阅读的方法阅读文章,也就是每个小组成员阅读文章的一部分,然后在小组里面综合全文,理解内容之后,学生跟教师分享阅读的感受,然后提出他们的问题。教师从中挑选几个有趣的问题,全班进行头脑风暴,看看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以及如何用小论文的形式写出来。这种学习法,让学生在共研场域中交流分享,营造共同解决问题的学习氛围,发现与改变思维与视域等的短板,实现共同成长。
基础教育阶段学生语文学习力的培育,核心直指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与提升,它将激发其内在学习动力与创造力,更是对未来社会所需人才素质结构的全面预构与夯实。(据《中国教育学刊》,有删节)
语文学习力内涵
“语文学习力”是对“学习力”这一概念的延伸,包括培养批判性思维、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阅读中,语文学习力表现为阅读主体在积极主动的语言实践活动中,对知识的深入认知、精准判断与创造性重构。这一过程不仅涉及语言知识与能力的获得,还涵盖思维方法的掌握与思维品质的培育,因此,它成为体现语文核心素养的关键能力与必备品格。换言之,以发展语文学习力为着力点,就是致力于实现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因为学习力对于提升语文核心素养具有基础性作用。
语文学习力的构建
学生语文学习力主要是通过知识的“外化—组合化—内化”三步转化来实现的。观诸教学实践,学习力可从四个层级构建。
基本级:阐释力。阐释力指以文本为中心的理解与转换能力。具体而言,阐释是阅读思想的体认与外化。能否阐释检验着是否真正地思考与消化。阐释力是阅读的基本能力,具体表现为三种行为能力:概括,能提炼文章的关键词、把握文章的脉络层次,提炼出文章的逻辑缜密的观点;转换,能用自己的语言阐释连续文本或非连续文本的内容与主要观点,阐释语蕴丰厚的句子,比如常见的向人介绍作品,或表达自己对文章句子的理解体悟;联结,让阅读与生活体验联结起来,如用自己身边的事例诠释某个观点,或用类比手法诠释对文章观点的理解。
发展级:鉴赏力。知识的外化,仅是通过阐释还不够,更要能经过鉴赏体现自己的评价与体认。鉴赏力是对文学艺术品、文物等有分析、有比较地进行鉴别和欣赏的能力。这也体现了从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的转向。阅读行为中的审美力,一表现为语言层的审美,即对文章语言等美感的鉴别与领悟,这是阅读文章的基本能力;二表现为思维层的审美,主要是对文章思维秘妙的领悟与判断,能对写作思路、角度、材料选择等精妙地体会与把握;三表现为思想层的审美,这是最高层级的审美力,体现为文章深层情感、潜隐文化等的寻绎与欣赏。
创造级:建构力。知识转化的第三个环节是从显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的“组合化”。这种组合体现的是学习思想、思维与知识等的建构。“知识不是从外界输进来的,而是人们自己内部形成的。所以,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语文学习的目的就是发展意义建构的学习力,体现学习的发展性与创造性,实现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
学习的建构方式有两种。一是整合式,整理知识体系或建立概念,这是单元教学、任务群教学、项目化学习、跨学科学习等尤其倡导的理念。二是逆向式,表现为逆向建构,也表现为批判性重构、审辩思考、发现不足,提出并建构个性思想。这些是在阅读基础上独辟蹊径的思想整合、生成,更是基于阅读的思想创新与发展,诠释核心素养中的思维发展与提升。
实践级:运用力。学习力最高级的体现是进入从明言知识到新的默会知识的内化环节,“首先要求通过行动、实践加以体认,然后进行模拟和实验,从而再现和掌握独创性的知识。”就阅读教学而言,就是进入现实语境的运用中理解作品。这首先要从阅读中获得启示而生发自己对语文、跨学科、生活等领域的思想。其次是迁移、转化形成情境表达的语言。学习他人文章后,选用、改用他人语言或句式、构思等,演绎自己的表达与情感。就写作训练而言,学习力体现的是学习的文本等材料,能以自己的角度选取材料生发自己的思想或佐证自己的观点,能学习文本的思维来提升自己写作的表现力。当前教材要求写人物评论、文章评论等活动,就是引导学习力的培育,实现核心素养的提升。
语文学习力的发展策略
语文学习力发展是一个长期与综合的过程。基于AI智能时代和“双减”背景,审视当前教育现状,发展学生语文学习力,教师当探索教育目标、学习评价与教育文化维度的发展策略。
教育方向改变:从追求应试改变为引导生命成长。教育教学当实现三个转向:一是从书本世界转向真实世界。创设真实情境引导学生掌握适应真实世界的能力,实现核心素养的真正提升。二是从知识传授转向教学互动,在互动中把握学生的学习现实,策划指向发展学习力设计;在互动中,引导学生学习远离低阶思维,对思维错误作出批评矫正。为此教师当具有教育情怀,将教学建立在互动活动中改变学生学习行为、解决学生问题的基础上。三是从关注知识传授转向为培育学生元认知监控能力,引导学生对自己认知过程的记忆、思维、想象等认知活动的再认知、再思考及进行积极的监控。这样学生能够自我调整、自我建构,也就是发展学习力的自觉意识。
学习评价嬗变:从低阶思维的考查、默认转变为促成高阶思维发展。学习评价分为两个部分:一是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认知的评价。体现为在课堂中通过评价矫正学生的低阶思维,促成阐释力、鉴赏力、建构力、实践力的发展,实现高阶思维发展,实现学习力与学习素养的提升。教师不能一味点赞,而要引导学生从对比中,感受不同的思维品质,获得高阶思维的发展,从而促成思维发展与提升核心素养的实现。二是指学习水平测试。目前考试内容和形式,实现从“考知识”向“考能力素养”转变。为此,当设计生活情境中语言应用的题目,让学生在应用性、探究性、开放性的思考中,深度把握语言与理解课文,促成学生在深度学习的同时发展学习力。
教育文化重构:将共研场域置换封闭学习。学校与社会要改变封闭学习的文化,构建共研场域的开放性的文化氛围。一是为学习力培育搭建平台,比如举办读书会、报告类小论文比赛等,让孩子提出读书感悟,让获奖学生感受读书思考的成就感,让没获奖的同学受到读书思考的鞭策。二是支持教师发展学习力的学习活动。比如美籍华人方帆的“发现式学习法”值得我们借鉴,学生们在小组里用交叉阅读的方法阅读文章,也就是每个小组成员阅读文章的一部分,然后在小组里面综合全文,理解内容之后,学生跟教师分享阅读的感受,然后提出他们的问题。教师从中挑选几个有趣的问题,全班进行头脑风暴,看看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以及如何用小论文的形式写出来。这种学习法,让学生在共研场域中交流分享,营造共同解决问题的学习氛围,发现与改变思维与视域等的短板,实现共同成长。
基础教育阶段学生语文学习力的培育,核心直指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与提升,它将激发其内在学习动力与创造力,更是对未来社会所需人才素质结构的全面预构与夯实。(据《中国教育学刊》,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