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 记

□慕 然

字数:1682 2024-10-09 版名:文苑
  早上六点闹钟响过,山村依然寂静。村支书起床后,来不及吃早饭就赶到了村委,他为了这个修路的碰头会,筹备了两个月。修路方案反复讨论过了,在村旧路上拓宽修直,规划成一条笔直的大路通向村外,但是要穿过老赵家的院子,老赵家需要拆迁,院子里那棵大槐树也必须移走。
  只要老赵同意拆迁、移树,就马上开工修路。
  桌椅已经摆好,村支书拿起扫把,扫了一遍地面,并没有扫出灰尘,走出门,点燃了香烟,在烟头忽明忽暗中,几只鸟儿飞过。
  这几年,新农村建设改造,像别的地方一样,村容村貌美化了,不仅干净,也气派了很多。小广场上的花坛里开满了月季和芍药花,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花香。只剩下村里的这条村路,弯曲且狭窄。村里提出修路的时候,家家户户都是跳着脚鼓掌的,有点儿拨开云雾见月明的意思。
  七点半,村民代表都到了,除了老赵。村支书到门口望了望,往老赵家的方向走去,走了一半,又返了回来。没有人张得开这个口,大家都知道,老赵的院子和那棵大槐树,是他的命根子。
  老赵家的房子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那年盖的,那时的老赵还是小赵,才五岁,他的父亲是解放军战士,他的爷爷是个砖窑匠,爷爷用自己亲手烧制的砖,在街坊的帮助下盖了这座房子。房子盖好半年后,小赵父亲回来探亲,穿着黄绿色军装,帽子上还有红色的五角星,五岁的小赵和父亲一起在窗外种下了一棵槐树,并且在树皮上刻了面国旗,国旗上的五角星和父亲帽子上的一样,熠熠生辉。
  父亲在家住了没几天,收到归队电报后又急匆匆地离开了。母亲告诉小赵,父亲要奔赴抗美援朝战场作战,战争胜利后他就会回来。可是,槐树花儿开了谢,谢了开,两年过去了,小赵等到的是父亲的“烈士阵亡通知书”。
  如今,老赵孙子都十岁了,藏在老赵记忆中的父亲容貌虽然已经模糊了,但帽子上的红五星依然清晰地闪烁在他的脑海中。老赵当年和父亲种下的那棵树已经长成了参天大树,他和父亲一起刻的国旗还在树干上,跟着树一起变大了,也变得有些模糊。
  老赵的儿子在城里买了房子,接老赵去城里住。一个月后,老赵自己乘车回来了,住不惯城里的楼房倒是次要的,主要是他放心不下家里的一切。那沧桑的院墙,布满烟火气的屋脊,水井旁黑得发亮的石块,还有窗外那棵槐树,槐树花开的时候,浓郁的香味包裹着曾经的回忆,他一个也放不下。儿子几次来接,老赵都不去,儿子拗不过老赵,只好遂了他的意愿。
  窗外的槐树慢慢长大,粗壮的树干已经逐渐嵌入了院墙,屋檐也被顶出个缺口。老赵儿子想把树砍掉,老赵死活不肯,略微挪动一下老赵都不愿意。“人挪活,树挪死!”老赵说。
  老赵说,几十年过去了,老屋和大槐树成了父辈为数不多留存的印记。房子是他爷爷盖的,每一块砖都是爷爷亲手烧制的,槐树是父亲种的,上面还有父亲刻下的国旗,他想把这套房子留下来。
  老赵这些年守着老屋,精心照顾着大槐树,夏天的时候,槐树下零零散散地坐着闲聊的乡亲们,有人坐在马扎上,手里晃着蒲扇,几个学步的小孩迈着晃晃悠悠的步伐在树下嬉闹。乡亲们在阳光下享受着新时代的幸福生活。
  村支书看看手表,又抬头望了望墙上的挂钟,七点多,镇里的驻村干部来了。八点整,村长走出门,刚要给老赵打电话,远远看见老赵来了。阳光照在他满是皱褶的脸上,深深的皱褶里似乎藏着永远都读不完的故事。
  老赵进屋后就一拍桌子,大家以为他要起哄反对,顿时安静了下来。可是老赵站起来说:“俺爹是党员,俺也是党员。都准备好了,拆迁,砍树,咱们尽快修路!”说话的分量活像是冲锋陷阵,那叫一个霸气!
  原来,老赵一开始就准备砍树。他知道,槐树太大,根扎得太深,挪动后恐怕活不成了,白白耗费人力和资源。“人挪活,树挪死。”老赵说,“与其挪死,不如砍掉,另作他用,新时代的新农村建设,俺支持!”
  路修好了,宽阔且平整,道路两旁种满了花草树木,微风吹过,能闻到一股清香,一个飘扬着五星红旗的旗杆立在路边,那么直,那么威武。旗杆是老赵立的,他把砍倒的槐树做成了旗杆。
  刻有国旗的大槐树和几十年的老房子都有老赵父亲留存的印记。为了支持建设新农村,老赵主动把房子拆了,把树砍了,但父亲的印记没有消失,旗杆上飘扬的五星红旗就是印记的延续,因为旗帜上的鲜红是老赵父亲和无数烈士洒下的鲜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