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与多学科融合实践探索

□张江婷

字数:1542 2024-10-06 版名:教育理论
  在教育多元化与综合化的浪潮中,小学语文教学已不再是单一学科知识的传授,而是成为跨学科融合的沃土。这一转变旨在响应新时代对人才全面发展的迫切需求,通过学科间的相互渗透与支撑,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提升其综合素养。
  一、与数学学科融合,启迪思维
  在探讨小学语文教学与数学学科深度融合的实践策略时,教师需深刻认识到跨学科整合的教育价值,它不仅在于拓宽学习视野,更在于通过知识的交叉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以《赵州桥》为例,课文中蕴含的数学信息成为了语数融合的绝佳切入点。教师引导学生识别并标注如“三十七米多宽的河面跨度”和“五十多米长、九米多宽”的具体描述,这一过程不仅是对文本细节的深入挖掘,也是数学概念在实际情境中的直观应用。学生通过这些数据的提取和分析能在心中构建起赵州桥的宏观形象,初步体会到设计者精妙的工程构思,使赵州桥从二维的文字叙述跃升为三维的思维模型。与此同时,传统寓言“曹冲称象”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数学逻辑和问题解决策略。教师可以让学生扮演“曹冲”,让学生动手操作,利用不同材质代表大象的不同部分,分步骤模拟称重过程,既加深了对故事的理解,又在实践中掌握了“等量代换”的数学原理。
  二、与科学学科融合,培育素养
  小学语文与科学学科的融合实践需深入挖掘二者之间的内在关联。以《宇宙生命之谜》这一科普课文为例,教师需要探索如何在文学的诗意与科学的严谨之间架设桥梁,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与探索精神。该课要求学生理解复杂的科技词汇,如“核酸”“厌氧菌”“磁场”和“有机分子”,教师需要鼓励他们通过自主查阅资料,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将抽象的概念转化为通俗易懂的语言分享给同学。在教学初始,教师可以利用古代神话传说作为导入引发学生对“地球之外生命是否存在”这一科学议题的好奇心,引导学生思考支持生命存在的必要条件。通过对比火星与地球的相似性与差异性,如季节变化、潜在的有机分子迹象与缺乏稳定大气层、适宜温度及保护性磁场等关键因素,学生在探究中逐步构建起对天体生物学基础概念的理解框架。此环节强化了科普文章的阅读理解,还让学生亲身体验了科学研究“质疑—探索—结论”的逻辑过程,这是科学学科素养培养的关键步骤。与此同时,教师在教授说明文写作技巧时也需要充分融入科学探究的思维训练,指导学生如何围绕核心问题组织材料,如何通过逻辑分析逐步推导出结论,这种写作策略的传授也有助于学生掌握说明文的写作技巧。
  三、与劳动学科融合,丰富体验
  将劳动学科融入小学语文教学能够通过情境再现与价值引导的方式实现对学生劳动观念、社会责任感的有效培养。以《落花生》一课为例,教师可以以课文主题为核心导向延伸至校外实践,通过“知行合一”的方式深化学生对劳动价值的认识。在课程初期,教师采用贴近生活的导入策略激发学生对花生及其种植过程的兴趣,随后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角色扮演等互动环节促使学生深入理解文本背后的深层意义。在此基础上,借由新课程改革的东风,教师可以进一步跨出校园组织学生参与花生种植的全过程。从选种、播种、施肥到管理每一步都要求学生亲自参与,亲历从土地到收获的完整周期以此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劳动意识。面对劳动过程中可能遭遇的挑战与困难,如耐心的考验、体力的消耗等,教师适时介入引导学生反思与讨论使学生理解长期投入与最终收获之间的必然联系。这种校外实践活动不仅限于体力劳动的体验,更是一个知识拓展的过程,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到了作物生长的科学知识,对花生的生长环境、生长周期有了直观的认识,进一步深化了对《落花生》中“实用而不张扬”品质的感悟,使“做有用之人”的价值观内化于心。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教学与多学科融合的实践探索不只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革新,更是对现代教育理念的深入践行。
  (作者单位:陕西省咸阳市渭城区文汇路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