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的核心要义与实践要求

□高祎 高布权

字数:1794 2024-10-06 版名:理论
  爱国主义是人们在千百年中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真挚、最深切的情感,是最重要的精神财富。爱国主义教育是全民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重点在广大青少年,基础在学校教育。中小学生作为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对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可以有效激发中小学生的爱国情怀,培养其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责任感。新时代,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面推进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必须全面深刻把握其核心要义,积极践行其根本要求。
   爱国主义教育的时代内涵
  爱国主义是最本质、最深层、最亘古的共同价值观,是人们在长期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一种最真诚、最高尚的民族精神、思想情感与执着行为。爱国主义是历史的、具体的,在不同时代具有不同的内容。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作为主旋律绵绵流淌在民族血脉中,并构成了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华文明薪火相传、生生不息的精神支柱,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同心同德、自强不息的精神纽带。爱国主义教育是指树立热爱祖国并为之献身的思想政治教育,旨在培养爱国之情、砥砺强国之志、实践报国之行。
  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的重大意义
  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需要。当前,世界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给人类提出了重重挑战。在此背景下,只有加强对中小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才能使他们从容应对百年变局的风险和挑战。
  肩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的需要。中华民族在数千年的不懈斗争中,培育和熔铸了坚韧不拔的民族精神、爱国情感。中华儿女历来就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个人担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正是这种家国同构的价值观念和博大的爱国主义精神维系着中华民族的生存与发展。心之所系,行之所向。对民族深厚文化的热爱,是爱国主义情感培育的重要基础。因而让中小学生从小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熏陶,全面认识国家历史文化和发展成就,才能从内心深处坚定对国家的认同感、归属感,并且转化为为振兴中华而奋斗的伟大实践。
  实现中小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青少年正处于人生的“拔节孕穗期”,稳定的价值观还没有完全形成,是最需要关怀、引导和栽培的阶段。从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综合来看,爱国主义教育理应成为青少年人生的必修课,并作为个人的立德之源、立功之本。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将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与中小学生的奋斗人生紧密联系在一起,有助于中小学生成长为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
   加强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的实践要求
  树立正确的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理念。“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教育问题,科学回答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同时对爱国主义教育也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科学地回答了“什么是爱国主义教育,怎样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等问题,为爱国主义教育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树立正确的政治导向,从国之大计、党之大计的战略高度,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教育引导中小学生坚定“四个自信”,树立“爱我中华、强国有我”的深厚情感和“时代先锋、民族脊梁”的责任担当。
  合理布局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内容。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涵盖思想政治、四史、壮美河山、模范人物以及民族精神等各个方面,但需要从中小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出发,按照各学段不同教育特点确定具体教育内容。
  积极创新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方式。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必须坚持正面教育,探索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在发挥学校教育主体性和教师主导性的基础上,实现家庭、学校、社会三方有机对接、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有机对接、“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有机对接、线下与线上有机对接,在知、情、意、行相统一的过程中,做到以理服人、以文化人、以情感人。
  全面构建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整体格局。爱国主义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部门、各领域齐抓共管,通力合作,共同完成。各级党委和政府要高度重视,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和积极创造条件,要按照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关于进一步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具体要求,全面整合宣传、教育、文化、广电、网信、新闻、出版、工会、共青团、妇联及社会各方面的工作职责,大力优化社会环境、网络生态以及社会风气,从而构建起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大思政课爱国主义教育格局。(高祎,广西民族大学广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院;高布权,延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