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家精神引领下的科学教育教师高质量发展的新支点
□燕学敏
字数:2562
2024-09-29
版名:理论
《关于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聚焦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的全面构建,系统规划了教师队伍的强化路径。科学教育教师作为教师队伍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在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和人才强国中起着重要的引导、组织和支持作用。《意见》中提出在新时代背景下科学教育教师队伍可从四大支点进行系统化建设。
支点一
坚持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
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聚魂,不仅是坚守教育阵地、引领科学教育工作正确的政治方向的基石,更是确保育人工作符合社会主流价值导向、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底线要求。“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的基本要求深刻地体现了科学教育教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公共属性与使命担当。在这个前提下,“涵养高尚师德师风”被置于核心地位,倡导树立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的职业风范,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科学素养和专业技能,更要具备坚定的政治立场、深厚的爱国情怀和高尚的师德师风。只有这样,才能在科学教育的实践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观、价值观,激发他们的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为国家培养出更多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新时代科学人才。
支点二
重构科学教师职前培养体系
科学教师教育体系从属于教师教育体系。科学教师教育体系的构建需要依据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的建设路径。目前,我国科学教育教师的职前培养体系呈现双轨并行的格局,即综合培养与分科培养相互交织。其中,分科培养占据主导地位,它依托于高等院校的物理、化学、生物等专门学科,为各自领域以及高中培养科学教师。部分师范院校则培养小学科学及初中科学教师。然而,科学教育专业的设立层次普遍不高,高水平综合大学参与度有限,据统计,截至2021年全国有67所高校设立科学教育专业,科学教育专业的招生规模依旧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我国亟须加强科学教师职前培养机构和课程体系建设。
《意见》提出“大力支持师范院校建设,全面提升师范教育水平”,“支持双一流建设高校为代表的高水平院校为中小学培养研究生层次优秀教师”。对于这两点,《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有具体阐述,“增加并建强一批培养中小学科学类课程教师的师范类专业,强化实验教学能力”,“在公费师范生、优师计划等项目中提高科学类课程教师培养比例,鼓励高水平综合性大学参与教师培养,从源头上加强高素质专业化科学类课程教师供给”。从国家政策方面和顶层设计层面上都已明确规定,科学教师教育机构需积极吸纳更多高水平综合性大学的加入,以壮大科学教师的培养力量,以满足当前社会发展的迫切需求。
尤为值得注意的是,《意见》针对当前中学科学教师的分科培养模式过于侧重学科专业知识,却忽略了科学史、科学本质等跨学科素养的培育的实际问题,提出“师范院校普遍建立数学、科技、工程类教育中心,加强师范生科技史教育,提高科普传播能力”等措施。共同构筑提升科学教师基础科学素养与跨学科教学能力的坚实框架,旨在培养一批既具备深厚学科专业知识,又精通跨学科整合与教学技能的科学教师。通过强化科技史教育,教师能够深刻理解科学发展的脉络与逻辑,从而在教学中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与批判性思维。同时,提升科普传播能力,则是为了培养教师将复杂的科学原理以生动有趣、易于理解的方式传达给学生的能力,增强科学教育的吸引力和实效性。
支点三
推进中小学教师科学素质提升
针对我国职后科学教师专业素养薄弱问题,《意见》提出了“推进中小学教师科学素质提升”战略,旨在通过一系列精准有力的措施,为新时代科学教育的革新与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科学教育教师的培训内容应关注综合性与前沿性。针对中小学科学教师的培训,教育部门和学校应定期组织科学教师参加专业培训和学术交流活动,提高教师的科学素养和教育素养。在培训内容的选择上,需要将综合性与前沿性的科学知识、包含多种模型与变式的科学探究、不同角度切入的学科教学知识以及数字化背景下增强科学教学的信息技术等作为科学教师培训的主题。针对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虽然不能像中小学教师那样定期培训,但是也需要强调掌握教学方法、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等对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科学思维以及掌握科学知识和技能的重要性,即强调科学知识学习与教学法的有机结合。
科学教育教师的培训模式应注重沉浸式与实践性。在培训模式上,国际上常用的模式有体验—实践—反思沉浸式、示范—模仿式、基于课程材料的嵌入式学习、以课例为核心的个性化指导以及真实参与科学实践等。比如,体验—实践—反思沉浸式培训,教师以学习者的身份深度参与科学探究过程,包括实验设计、模型构建以及工程实践等核心环节。随后,教师将个人亲身体验所获得的科学知识与探究方法转化为教学实践中的有效指导,实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标。在此基础上,教师针对教学实践中的挑战、不足之处进行深刻的自我反思,或积极与培训专家及同行开展交流研讨,以不断优化教学策略与方法。这种培训模式因其高度契合科学教育教师的专业成长需求,故而广受欢迎,被视为促进教师专业素养与教学质量同步提升的有效途径。
支点四
实施数字化赋能科学教师发展行动
在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人工智能与大数据的蓬勃发展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各行各业,教育领域亦不例外。针对这一技术浪潮,我们应当积极拥抱变革,创新性地运用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技术,不仅将其作为教学辅助工具,更作为驱动科学教师教育深刻转型与升级的核心引擎。一是发展科学教师教育循证实践。在教育教学中,科学教师不仅仅依赖传统经验和直觉,更要依托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海量数据的分析,来精准识别学生需求、优化教学内容与方法、评估教学效果。二是赋能教师个性化发展需求。通过有效利用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技术,我们可以实现教育资源的个性化匹配与精准推送,为每位科学教师量身定制专业发展路径,提升其教学能力与专业素养。三是通过构建智能化的教育管理平台,可以实现对教师教育全过程的精细化管理与高效评估,为教育决策提供科学依据,确保教育政策的精准实施与持续优化。
在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和人才强国的大背景下,我国科学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应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全面提高科学教育教师的专业素质和科学探究能力,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做出更大的贡献。
支点一
坚持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
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聚魂,不仅是坚守教育阵地、引领科学教育工作正确的政治方向的基石,更是确保育人工作符合社会主流价值导向、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底线要求。“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的基本要求深刻地体现了科学教育教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公共属性与使命担当。在这个前提下,“涵养高尚师德师风”被置于核心地位,倡导树立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的职业风范,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科学素养和专业技能,更要具备坚定的政治立场、深厚的爱国情怀和高尚的师德师风。只有这样,才能在科学教育的实践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观、价值观,激发他们的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为国家培养出更多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新时代科学人才。
支点二
重构科学教师职前培养体系
科学教师教育体系从属于教师教育体系。科学教师教育体系的构建需要依据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的建设路径。目前,我国科学教育教师的职前培养体系呈现双轨并行的格局,即综合培养与分科培养相互交织。其中,分科培养占据主导地位,它依托于高等院校的物理、化学、生物等专门学科,为各自领域以及高中培养科学教师。部分师范院校则培养小学科学及初中科学教师。然而,科学教育专业的设立层次普遍不高,高水平综合大学参与度有限,据统计,截至2021年全国有67所高校设立科学教育专业,科学教育专业的招生规模依旧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我国亟须加强科学教师职前培养机构和课程体系建设。
《意见》提出“大力支持师范院校建设,全面提升师范教育水平”,“支持双一流建设高校为代表的高水平院校为中小学培养研究生层次优秀教师”。对于这两点,《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有具体阐述,“增加并建强一批培养中小学科学类课程教师的师范类专业,强化实验教学能力”,“在公费师范生、优师计划等项目中提高科学类课程教师培养比例,鼓励高水平综合性大学参与教师培养,从源头上加强高素质专业化科学类课程教师供给”。从国家政策方面和顶层设计层面上都已明确规定,科学教师教育机构需积极吸纳更多高水平综合性大学的加入,以壮大科学教师的培养力量,以满足当前社会发展的迫切需求。
尤为值得注意的是,《意见》针对当前中学科学教师的分科培养模式过于侧重学科专业知识,却忽略了科学史、科学本质等跨学科素养的培育的实际问题,提出“师范院校普遍建立数学、科技、工程类教育中心,加强师范生科技史教育,提高科普传播能力”等措施。共同构筑提升科学教师基础科学素养与跨学科教学能力的坚实框架,旨在培养一批既具备深厚学科专业知识,又精通跨学科整合与教学技能的科学教师。通过强化科技史教育,教师能够深刻理解科学发展的脉络与逻辑,从而在教学中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与批判性思维。同时,提升科普传播能力,则是为了培养教师将复杂的科学原理以生动有趣、易于理解的方式传达给学生的能力,增强科学教育的吸引力和实效性。
支点三
推进中小学教师科学素质提升
针对我国职后科学教师专业素养薄弱问题,《意见》提出了“推进中小学教师科学素质提升”战略,旨在通过一系列精准有力的措施,为新时代科学教育的革新与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科学教育教师的培训内容应关注综合性与前沿性。针对中小学科学教师的培训,教育部门和学校应定期组织科学教师参加专业培训和学术交流活动,提高教师的科学素养和教育素养。在培训内容的选择上,需要将综合性与前沿性的科学知识、包含多种模型与变式的科学探究、不同角度切入的学科教学知识以及数字化背景下增强科学教学的信息技术等作为科学教师培训的主题。针对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虽然不能像中小学教师那样定期培训,但是也需要强调掌握教学方法、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等对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科学思维以及掌握科学知识和技能的重要性,即强调科学知识学习与教学法的有机结合。
科学教育教师的培训模式应注重沉浸式与实践性。在培训模式上,国际上常用的模式有体验—实践—反思沉浸式、示范—模仿式、基于课程材料的嵌入式学习、以课例为核心的个性化指导以及真实参与科学实践等。比如,体验—实践—反思沉浸式培训,教师以学习者的身份深度参与科学探究过程,包括实验设计、模型构建以及工程实践等核心环节。随后,教师将个人亲身体验所获得的科学知识与探究方法转化为教学实践中的有效指导,实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标。在此基础上,教师针对教学实践中的挑战、不足之处进行深刻的自我反思,或积极与培训专家及同行开展交流研讨,以不断优化教学策略与方法。这种培训模式因其高度契合科学教育教师的专业成长需求,故而广受欢迎,被视为促进教师专业素养与教学质量同步提升的有效途径。
支点四
实施数字化赋能科学教师发展行动
在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人工智能与大数据的蓬勃发展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各行各业,教育领域亦不例外。针对这一技术浪潮,我们应当积极拥抱变革,创新性地运用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技术,不仅将其作为教学辅助工具,更作为驱动科学教师教育深刻转型与升级的核心引擎。一是发展科学教师教育循证实践。在教育教学中,科学教师不仅仅依赖传统经验和直觉,更要依托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海量数据的分析,来精准识别学生需求、优化教学内容与方法、评估教学效果。二是赋能教师个性化发展需求。通过有效利用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技术,我们可以实现教育资源的个性化匹配与精准推送,为每位科学教师量身定制专业发展路径,提升其教学能力与专业素养。三是通过构建智能化的教育管理平台,可以实现对教师教育全过程的精细化管理与高效评估,为教育决策提供科学依据,确保教育政策的精准实施与持续优化。
在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和人才强国的大背景下,我国科学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应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全面提高科学教育教师的专业素质和科学探究能力,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