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不畏迟

□杨军峰

字数:1267 2024-09-25 版名:悦读
  老实说,直到小学毕业,甚至直到中学毕业,我都没有机会读过一本真正意义上的书。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小时候我家里没有书。我至今都纳闷,父母那么爱我,为什么想不起来给我买一本书呢?哪怕是连环画,或是旧书摊上的书也行呀,可是一本也没有。仔细想想,别说是父母亲想不起来给我买,就是专门教语文的老师们,从小学到中学,前后也有六七位吧,可是没一个人对我说过“孩子,要读书,读整本的书”这样的话。整整九年,天天学语文,我却从没读过一本课本外的完整的书,这是一件多么荒唐的事!
  奇怪的是,中学毕业上了凤翔师范后,虽然教我的语文老师仍然没有明确提出让学生读整本的书,可我在那三年里倒是破天荒地读了不少书。
  我们学校有一位教口语的李老师,俊秀、文气,戴一副徐志摩式的小眼镜,梳着很雅致的小分头,油光发亮。上第一堂课时,老师走进教室,什么话也没说,只抱了厚厚的一摞书放在讲桌上,估计有七八本的样子。那时,我一下子就傻眼了:我的天,这么厚一摞书,真有学问!这能读完吗?不会是学文化人装装样子吧。时间一长,我就明白了,李老师第一节课抱来的那一尺来高的书不是为了装点门面,也不是为了吓唬我们,那是真才实学。
  不但老师爱读书,周围的同学也爱读书。凤翔师范的校园里有一个太阳社,专门给同学们借书。还有一个很大的图书馆,据说有十几万册藏书,比凤翔县图书馆的书还要多。我在学校看的书大多是从这个图书馆借的。管理借书事宜的老师穿着有些邋遢,有点藤野先生的遗风,但人很随和,去的次数多了,有时他忙不过来,竟也会破例让我站到柜台里面去,帮着给其他同学办理借书、还书的业务。这种帮忙的事我很乐意干,对书的感情无形中更深了。
  毕业后,我成为了一名小学老师。校长问我想要教什么,我说:“教语文。”见了学生,我对他们说:“学语文,记住三件事:读书,写字,做文章。尤其是要多读书,读整本的书。”此后,我每接一个班,第一节课总不忘跟学生们聊聊读书,当然,我也时常记得进教室的时候带一本书进去,是除了课本、教参、练习册之外的书。不仅仅是为了给学生们做个榜样,我要让我的学生真真切切地看到,什么是读书人该有的生活和样貌。我不想让他们重蹈我的覆辙——在九年的语文学习中,在三千二百八十五个日夜里,连一本完整的书都没读过!
  在我的影响下,班里的孩子们越来越喜欢读书,有的像三国时期的吕蒙一样,甚至已经到了手不释卷的程度。经调查,班里已经有22人办了图书证。每学期人均读书8本,读书在4本以上(含4本)的有45人。我向同学们推荐了两本书,一本是学完《七律·长征》后推荐的王树增的纪实文学《长征》,另一本是学完《伯牙鼓琴》后推荐的《白石老人自述》。同学们不但读了许多书,还写了大量的读书笔记。在我们班有一个特殊的规定,考试成绩被评为A等的,加5分,但是写完一个读书笔记本的可以加10分,并且上不封顶。有些学生非常勤奋,仅仅4个月就已经写完了6—8个笔记本。
  读书拓宽了学生的眼界,陶冶了他们的性情,不知不觉间读书已经成了大多数学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就是现在。只要肯读书,何时开始都不算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