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动灵魂的乡愁,难以忘怀的乡情

——读白志民《乡情深深》

字数:1459 2024-09-25 版名:悦读
  □刘增锋
  认识白志民老师有十多年了,他一直是我写作上的良师益友。严格地算起来,《乡情深深》已经是白志民老师出版的第四本文集了。读了这本书,我深有感触。这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段历史的见证,一个时代的缩影,一部反映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非遗之作”。整部作品以细腻的笔触、深沉的情感、丰富多彩的内容、生动鲜活的语言,自然流畅,娓娓道来,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生动鲜活的乡村振兴画卷。
  散文最基本的特点是“形散神不散”。所谓“形”,是指文章的取材广泛,结构多变,表达自由;而“神”是指立意不变,主题明确,思路清晰,不能“跑调”。亲情是散文中最能打动人的立意之一。白志民老师这部作品集中,表现亲情的文章就是其中一个亮点。白志民老师的文章始终围绕亲情友情,以小见大,以微见著,下笔细腻,情感真挚,抒发了对爷爷奶奶、父亲母亲等亲人的大爱、大情、大义。正是有了这种爱,他的散文细节捕捉得十分到位,无论是在《条条面,丝丝情》或是《褔水常流》《石磨“吱吱”豆腐香》等篇章中,都能娓娓道来,充满真诚。作者的母亲非常关爱儿女,那一条条细细的、长长的手擀面条,如同一条条亲情的纽带,把母亲和儿女的心紧紧地连接在一起,怎么也割舍不开。《母亲和炊烟》一文中,母亲善良贤惠,心灵手巧,做事井井有条,对待子女严中有爱,尤其是不识一字的母亲一句“炊烟就是烟火,烟火就是生活”,这极富哲理的话让我受益匪浅。《褔水常流》中,父亲为了解决村里的旱灾,前后打了三十多眼水井,他像爱护自己的孩子一样呵护每一眼水井。这些细节,都让我感受到来自平凡生活的伟大,在平凡中窥见伟大的父爱母爱。
  这部作品最为感人的是白志民老师对乡村生活的真实再现。他笔下的乡村,既有美丽的自然风光,也有艰辛的生活现实;既有对昔日生活的艰难忍耐和辛苦劳作,又有对新时代幸福生活的创造与享受,更有对父母亲和兄弟姐妹的深情思念。他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叙述,让我看到了广大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勇敢,也让我感受到了乡村生活的艰辛不易和社会前进中发生的巨大变化。如他在参加西安市委宣传部和《西安日报》举办的改革开放40周年征文活动中,一篇《奶奶的旗袍》在众多参赛作品中脱颖而出。他从人们精神方面的根本变化,写出了“我”的奶奶,一个旧中国的大家闺秀、守旧妇女,经过社会变化,从爱美、怕羞到走出家门、走向社会,最终参加旗袍大赛,几经思想斗争,一举夺冠的动人事迹,从这一深刻的精神转变歌颂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与人民的巨变。
  此外,《乡情深深》还让我体会到了乡愁的深沉和厚重。在现代科技的冲击下,乡村的传统文化和生活方式正在发生着不可预测的变化。白志民老师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用文字捕捉那些即将消逝的记忆,让我在阅读的过程中,仿佛穿越时空,回到那个充满乡土气息的年代。
  屈指算来,白志民老师的文学创作之路已经走了50多年,逐步形成了他独特的创作风格,也有了自己的代表作品。如散文《母亲和炊烟》,诗歌《我在泾渭河畔写诗》,小说《活埋》等。著名文学评论家、茅盾文学奖评委李星先生在10多年前为高陵区文化馆编印的散文集《雪落无痕》作的序言里写道:“高陵白志民写的几篇小小说,选材新颖,不落俗套,针砭时弊,击中要害。”这些都是值得我们青年文学创作者学习的宝贵财富。
  《乡情深深》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它不仅让我感受到了乡村生活的悠然自得,也让我深刻体会到了为何故土难离。这部作品让我更加珍惜自己的生活,也更加关注乡村的发展和变化。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会一直珍藏这份乡情,让它成为我人生道路上的一盏明灯,指引我向诗和远方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