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尚美、向善
——电影《蒙娜丽莎的微笑》赏析
字数:1384
2024-09-25
版名:悦读
□张玉恒
一千个观众会对一部电影产生一千种评价,尤其是当电影具有时代意义,而观众的思维视野又充分打开的时候,影片带给观众的思考也将百花齐放。迈克·内威尔(Mike Newell)执导的校园艺术史电影《蒙娜丽莎的微笑》便是这样一部值得不断品味的佳作。
欣赏一部电影时,我们通常会从时代、文学、文化等角度去思考。而关于这部教育类电影,我想从求真、尚美、向善三个维度去赏析它的价值,即教育类电影带给观众的求真的认知力、尚美的审美力和向善的行动力。当然,这也是大部分教育类电影应该达到的高度。
一是求真,即认知力的维度。教育类电影,首先要表现的便是“知”,既是知识的获得、思想的传递,也是更为广阔的范围里的一种认知和见识,包括感受性的和体验性的。
时代发展是一个过程,女性在时代发展过程中所经历的对社会的思考和对人生的认识,使观众在观看的过程中不知不觉产生共鸣。伴随电影情节的发展,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这三个方面,每一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阅历和感受,如何唤醒和激发观众的感受,并内化于心,这就需要不断渲染和强化影视带给观众的视觉冲击力。
1953年的美国社会正处于转变之中,妇女解放运动进行得如火如荼。毕业于伯克利大学的凯瑟琳·安·威利斯前往著名的卫斯理女子学院教授艺术史,她发现学校的陈规陋习已经到了令人无法忍受的地步,而当时整个国家的大环境也致力于劝说在二战中走出家门、走向社会的妇女们回归家庭。
充满理想与热情的凯瑟琳,大胆地向陈腐的教学制度发起挑战,在校方的压力下始终坚持自己的教学理念,她的执着影响了一大批在校女学生,让她们对艺术、人生和爱情有了新的见解。
观众在对电影人物产生理解的同时,也在推断情节的发展,并对导演的情节安排产生一些思考。其中有一点想法是一致的:对女人来说,选择什么样的道路是由她们自己决定的,并且不要后悔!勇于向僵化的生活提出挑战,勇敢追求自己的梦想!
二是尚美,即审美力的培养。审美的人生,是由外而内的审美观照涵养而成的,如此形成的审美力才能提高生命的质量。
《蒙娜丽莎的微笑》之名取自达·芬奇的绘画名作。在影片中又指代艺术史女教师凯瑟琳,因为她被师生称呼为“蒙娜丽莎”,有一语双关之妙。
迈克·内威尔的电影向来以不落俗套的故事情节见长,有别于商业片的陈词滥调,这位以摄影机为笔的学院派知识分子的电影总是散发出浓浓的文学气息,带有英国人特有的含蓄和知性气质。电影不仅涉及人生哲理、生活社交,还在艺术作品的审美鉴赏中渗透英国贵族的风度、才情……情趣之美、思想之美、精神之美,不断呈现出来。
三是向善,即行动力的培养。善不仅是伦理道德的取向,更是由思想引发的一种行动。
当凯瑟琳来到被誉为“没有男子的常青藤”的卫斯理女子学院——只重视婚姻,学习的目的无非是嫁一个好丈夫的学院时,这位艺术史老师,在大学里接受了自由改革思想,立志成为一名杰出的教授。凯瑟琳没有像其他老师那样沿袭学校一贯的教学方法和风格,她不仅挑战学校的规则,还鼓励学生发掘自己的兴趣,并大胆地去实践。最终她以青春率直的作风、丰富的艺术史知识以及风趣热情的授课风格,赢得了学生们的尊敬和爱戴,被学生称为“蒙娜丽莎”。
正如影片开始时女主角的独白——成为最优秀的大学教授是她的追求,这一切都是为了“makeadifference”。我们的时代需要什么?你真正想要的到底是什么?影片直观地表现了人性的明亮,激励人们永远求真、尚美、向善,这也是任何时代都需要的精神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