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朵小红花

□毕党程

字数:1131 2024-09-25 版名:成长
  小梅刚上一年级,个子不高,白白净净,清澈的眼神中带着懵懂。刚开学,她很喜欢亲近我,每次下课都要跟我分享她的小玩意儿,只要在校园里见到我,她总会笑着跑过来牵着我的手。学生这么喜欢我,我也很开心,总会耐心地与她聊天,让她满意而又依依不舍地离去。
  可是好景不长。很快我就发现,与其他同学相比,她在课堂上集中精力的时间很短,经常玩手中的橡皮、铅笔等物品。每节课我都要提醒她好几次,但效果不佳,很快她又开始玩了。渐渐地,我对她失去了耐心,除了提醒之外,还会严厉地批评她。不知不觉间,她不再经常和我亲近。
  于是我找到小梅,问她:“你想不想得到老师的小红花呀?”她应声回答:“想!”我接着鼓励:“如果下节课你认真听讲、不玩东西,我就奖励你一朵小红花,好不好?”小梅点了点头。可下节课,她还是没忍住,反反复复地用铅笔在橡皮上戳洞洞,自然就没能得到我的小红花。
  正在我束手无策时,小梅主动找到我,充满渴望地问:“毕老师,你能不能送给我一朵小红花?”我跟她解释:“小红花是奖励,不是礼物,是奖励做得好的同学的。只要你在课堂上表现好,老师自然就会给你小红花。”她挺执着,又问:“你能不能先奖励我一朵小红花?”我有点哭笑不得,可又于心不忍,还是给了她一朵小红花。
  下节课,小梅一开始格外精神,坐得笔直,眼睛一直看着我。随着时间的推移,她还是没能坚持住,但当我走到她旁边时,她马上把手上的东西放回去,一本正经地坐好。那节课,我用拍肩膀的方式提醒了她两次。下课后,我表扬了她:“这节课有进步,配得上老师送你的那朵小红花。”小梅很兴奋,眨巴着大眼睛说:“那你再送我一朵小红花!”我没有犹豫,照做了。下一节课她继续克制自己,努力做到少让我提醒。后来,我们形成了一个约定,上课前我先给小梅一朵小红花,课上她就努力认真地参与课堂。就这样,课堂上我提醒小梅的次数越来越少,提醒的方式也越来越简单。小梅也慢慢养成了习惯,不需要有意识地“强迫”自己了。
  终于明白了,关于奖励小红花这个事,小梅的逻辑跟我的逻辑完全相反。对待学生,我觉得“你表现好,我才奖励你”,基本上得到其他学生的认同。可小梅却觉得“你奖励我,我才表现好”。
  建构主义认为:个体在进行学习的时候,头脑中并不是空的,而是带着自己特有的认知图式。我们常说教育教学要基于学生的已有经验,更多的是指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实践中很少考虑学生的认知逻辑。我们往往会把一般性的认知逻辑当作公理,理所当然地认为所有学生都应该是这么想的。
  我的激励方法对小梅不起作用,是因为方法背后的因果关系与小梅既有的认知逻辑不相符。小梅就像专家所说,更希望大人的喜欢和爱是无条件的。我开始没能做到,但很庆幸,我后来发现了小梅的逻辑。也很幸运,我们最终都收获到彼此想要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