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得语言与精神的同构共生

—— 对寓言教学的一点认识

字数:1476 2024-09-22 版名:教育理论
  □门云燕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综合性、实践性运用的课程。”上海吴忠豪教授曾经指出:“语文课须围绕本体性教学内容组织教学。”何谓本体性教学,笔者认为就是要抓好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寓言也需要这样的教学,不仅要追求精神的成长,也需要语言的习得。以《揠苗助长》为例,课文通俗易懂,稍读课文学生就能理解农夫荒唐的做法。细细品读句子,文中不少的句子,不少词语,为写出农夫的荒唐表达得还是非常到位的。在教学中教者应该不仅让学生关注课文故事的内容,更要关注课文语言的形式,发挥寓言教学的最大效益,努力彰显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
   一、感受寓言故事形式,享受语言的成长
  (一)概括内容,促进语言概括能力的发展
  学习寓言《揠苗助长》时,在学习生字词、朗读课文的基础上,教者可以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概括是思维活动的速度、广度、深度、创造程度等智力品质和思维品质的基础。没有概括,就无法进行逻辑推理,就谈不上思维的深刻性和批判性;没有概括,就无法由此及彼,因而也就谈不上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一切学习都离不开概括,概括性越高,知识的系统性越强,知识的迁移就越灵活。学习此类课文,教者需要有意识地让学生学会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发展学生逻辑思维,促进学生语言概括能力的提高。
  (二)品词析句,促进语言感悟能力的发展
  学生品词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对整篇课文的理解和把握。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在不同学段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者应该有机地组织学生关注词语,唤醒学生沉睡的语言感悟能力。走进《揠苗助长》一文,不难发现文中的有些词语蕴含着特有的“魅力”。如“他巴望着自己田里的禾苗长得快些……”其中“巴望”一词足见农夫的内心世界。教学中,教者需要让学生体会“希望、巴望、盼望”的不同之处,通过词语训练让学生体会词语意思的异同,感受人物的内心世界。可以通过让学生扮演农夫的形式,进行口头表达的训练。这样的词语在课文中还有不少,只要教师有意识地进行训练,学生沉睡的语感一定能被唤醒。
  (三)言语交际促进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
  寓言故事都包含有一定的道理。其中的道理通过什么样的形式呈现出来,需要因文而异。如《揠苗助长》《掩耳盗铃》等课文可以设置一个口语交际的环节,让学生多说,在说中体会,在说中理解,在说中接受教育。这样的情境创设,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让学生在交际中享受精神的熏陶。
   二、感受寓言故事内容,享受精神的成长
  新课程标准要求:“语文课程通过优秀的文化熏陶,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如课文《揠苗助长》内容浅显易懂。学生阅读课文对其中包含的道理能自主体会。教学中,在学生充分诵读的基础上,教者可以抓住文中最后小节,创设语言交际的环境,可以让学生扮演农夫,说说当他听儿子说出田中的禾苗全枯死了后,心中的懊悔、自责、惭愧、疑惑等。使得学生在口语交际中,既明白了含义,又提高了口头表达能力。既享受精神的教育,又激发学生学习的情趣。在这样的基础上,教者继续引导学生寻找自己生活中的实例,说说在平时的生活中,有没有出现“揠苗助长”的现象,学生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加深了对寓言的理解,使他们接受一次精神的洗礼。
  反思寓言教学,教者确定的教学目标不应该仅仅是让学生理解寓意,还要继续追求语文本体性教学,让学生在学习中习得语言,习得方法,逐步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作为教师,我们要努力通过课文的学习求得语言与精神的同构共生,释放出寓言教学应有的魅力。
  (作者单位:陕西省旬邑县第二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