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教师角度做校长
□吴夕龙
字数:1503
2024-09-22
版名:理论
需要理论告诉我们,需要是有机体对客观事物需求的反应。简而言之就是人对某种目标的渴求或欲望,它能够推动人以一定的方式进行积极的活动。需要越强烈,所引起的活动就越有力有效。实质上,满足教师需要,站在教师角度做校长(书记)体现了尊重人、激励人、发展人的现代管理理念。只有站在教师角度做校长(书记),才能极大地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和内在潜力,又快又好地促进学校发展。
教师渴望拥有宽松的发展空间。课程实践的顺利推进,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没有一个与时俱进的管理制度来支撑和保障是难以想象的。制定制度的目的不是控制与惩罚,而是导向与服务。反思现行的学校管理制度,不难发现其存在的种种弊端,主要表现为过于条条框框,缺乏认同感,几乎将学校管理的角角落落、教学行为的方方面面都细则化、标准化,而且配之以量化评分和经济考核。学校办学需要规章制度,但依章(法)治校不能演变成以罚治校,以框治校。在大力倡导人本管理的今天,中小学校长(书记)应当对学校管理制度进行扬弃与重建,努力实现由控制走向调动,由约束走向自觉,由被动走向主动。
教师渴望走进生命的绿洲。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报告中强调,要把人作为发展中心,“人既是发展的第一主角,又是发展的终极目标”“应该使每个人都能发展、发挥和加强自己的创造潜力,也应有助于挖掘出隐藏在我们每个人身上的财富。”管理实践中,校长(书记)要努力把教师工作的土壤变成他们实现人生价值的绿洲。在人事调配和工作安排上,做到人尽其才,用人之长,让每一个教师都有展示自己才华的舞台,进而才华横溢,意志风发地投入工作。对“不长不短”的人,要在理解、期待的前提下,选其“相对长”,进行锻炼,并适时加以激励和指导,促进其成长,实现生命的价值。对“无长有短”的人要刚柔相济,没有长处,培养长处,多做对学校发展有益的事。
教师渴望登上能张扬个性的舞台。学校里的几十名、上百名教师,有着不同的家庭背景和生活环境,有独特的成长经历与心路历程,其道德水准、人格修养、心理素质、专业水平、工作能力等都存在差异,不一定都符合校长(书记)心中的“模型”,因此,校长(书记)不能用自己的喜好去左右教师的喜好,不能用自己的思维去固化教师的思维,不能用自己的工作方式去训练教师的工作方式,而要把教师视为涌动着活力的特殊生命体,求同存异,尊重他们的个性,因为不同个性的教师都是推进学校发展的力量,校长(书记)的重心应当是凝聚这些力量。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前任校长刘彭芝提出:让每个岗位都是必需的;让每个岗位都有最合适的人;让每个人都工作在他最合适的岗位上;让每个在岗的人都有责任意识和忧患意识。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尊重教师个性的范例。
教师渴望获得价值肯定与业绩认可。评价是一把双刃剑,用好了能激励先进,鞭策后进,用不好会引发矛盾和问题,削弱积极性。要改变单凭学生考分评价教师工作业绩的片面观点,肯定每一位教师付出的劳动,赏识每一位教师获得的成绩,在肯定和赏识中促进教师专业成长。这种肯定和赏识是多方位的,初登讲台的青年教师上出一堂参赛课已经尽了力,但校长(书记)对这节不算完美的课给予肯定,参赛教师会获取力量;教师论文发表或获奖,尽管档次也许不算太高,校长(书记)给予赏识,写作者会更加努力;班主任关爱后进生有新招,尽管效果也许不尽如人意,校长(书记)给予表扬,该班主任会追求更好……付出与回报之间不可能完全画上等号,教师们渴望的是被肯定、被认可、被理解。在对教师的评价中,也需要多肯定、多表扬、多鼓励,切不可认为这不行那也不行,打击一大片,让教师缩手缩脚,甚至垂头丧气。即使批评也要讲究策略,不妨“表扬用喇叭,批评用电话”。
教师渴望拥有宽松的发展空间。课程实践的顺利推进,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没有一个与时俱进的管理制度来支撑和保障是难以想象的。制定制度的目的不是控制与惩罚,而是导向与服务。反思现行的学校管理制度,不难发现其存在的种种弊端,主要表现为过于条条框框,缺乏认同感,几乎将学校管理的角角落落、教学行为的方方面面都细则化、标准化,而且配之以量化评分和经济考核。学校办学需要规章制度,但依章(法)治校不能演变成以罚治校,以框治校。在大力倡导人本管理的今天,中小学校长(书记)应当对学校管理制度进行扬弃与重建,努力实现由控制走向调动,由约束走向自觉,由被动走向主动。
教师渴望走进生命的绿洲。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报告中强调,要把人作为发展中心,“人既是发展的第一主角,又是发展的终极目标”“应该使每个人都能发展、发挥和加强自己的创造潜力,也应有助于挖掘出隐藏在我们每个人身上的财富。”管理实践中,校长(书记)要努力把教师工作的土壤变成他们实现人生价值的绿洲。在人事调配和工作安排上,做到人尽其才,用人之长,让每一个教师都有展示自己才华的舞台,进而才华横溢,意志风发地投入工作。对“不长不短”的人,要在理解、期待的前提下,选其“相对长”,进行锻炼,并适时加以激励和指导,促进其成长,实现生命的价值。对“无长有短”的人要刚柔相济,没有长处,培养长处,多做对学校发展有益的事。
教师渴望登上能张扬个性的舞台。学校里的几十名、上百名教师,有着不同的家庭背景和生活环境,有独特的成长经历与心路历程,其道德水准、人格修养、心理素质、专业水平、工作能力等都存在差异,不一定都符合校长(书记)心中的“模型”,因此,校长(书记)不能用自己的喜好去左右教师的喜好,不能用自己的思维去固化教师的思维,不能用自己的工作方式去训练教师的工作方式,而要把教师视为涌动着活力的特殊生命体,求同存异,尊重他们的个性,因为不同个性的教师都是推进学校发展的力量,校长(书记)的重心应当是凝聚这些力量。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前任校长刘彭芝提出:让每个岗位都是必需的;让每个岗位都有最合适的人;让每个人都工作在他最合适的岗位上;让每个在岗的人都有责任意识和忧患意识。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尊重教师个性的范例。
教师渴望获得价值肯定与业绩认可。评价是一把双刃剑,用好了能激励先进,鞭策后进,用不好会引发矛盾和问题,削弱积极性。要改变单凭学生考分评价教师工作业绩的片面观点,肯定每一位教师付出的劳动,赏识每一位教师获得的成绩,在肯定和赏识中促进教师专业成长。这种肯定和赏识是多方位的,初登讲台的青年教师上出一堂参赛课已经尽了力,但校长(书记)对这节不算完美的课给予肯定,参赛教师会获取力量;教师论文发表或获奖,尽管档次也许不算太高,校长(书记)给予赏识,写作者会更加努力;班主任关爱后进生有新招,尽管效果也许不尽如人意,校长(书记)给予表扬,该班主任会追求更好……付出与回报之间不可能完全画上等号,教师们渴望的是被肯定、被认可、被理解。在对教师的评价中,也需要多肯定、多表扬、多鼓励,切不可认为这不行那也不行,打击一大片,让教师缩手缩脚,甚至垂头丧气。即使批评也要讲究策略,不妨“表扬用喇叭,批评用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