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节再谈蜡烛精神

□张 燕

字数:826 2024-09-18 版名:声音
  今年是第40个教师节,也是我的第21个教师节。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蜡烛精神”好像过时了,不提倡蜡烛精神是希望教师不要一味牺牲自己,所谓“燃烧自己照亮别人”。教师作为一种职业,通过劳动获取报酬并实现自己的价值。如果用蜡烛的牺牲精神作为教师的基本道德要求,确实不够切合实际。但蜡烛的意象里还有光明和希望、温暖和情感,这些不正是教育的本真吗?
  一些人在说“蜡烛精神过时了”的时候,忽视了教师作为蜡烛的一个隐喻,其含义并非指蜡烛的物理特征,并不是让教师把自己燃烧完而不复存在(即便不做教师,人从出生来本就是一场倒计时),而是让学生能从老师身上汲取温暖和希望、感动和力量,或是安全感、松弛感,抑或是突然来的惊喜感,这些都是教育的情调。教育的情调呼唤的是人本真的情感链接,不是充满科技感的长明灯、节能灯能带来的。“让我怀念的不是城市的霓虹灯,而是妈妈在烛光下的身影”……给予学生如此般内心的力量,孩子才能有持久性和可再生性的生命力。这也是教育家精神的核心力量。
  9月10日教师节,每年都处于开学一周多时间,新生适应、老生收心、安全排查、家校沟通、开学检查……正是各类工作紧锣密鼓的时候,教师节过不过?如何过?在表彰大会和鲜花掌声同时,也要倾听一线教师的声音,关注一线教师的工作和生活状态,把尊师重教落实到不止这一天。给予优秀教师热烈的掌声,要看见每一个默默奉献的良师。让教师们也能感受到来自烛光晚餐般的教育情调和浪漫,来自小时候烛光下的包容和关爱。
  蜡烛没有“心”就不能燃烧,提示我们要不忘初心。蜡烛即使有“心”,也要点燃才有意义,告诉我们教育工作需要无私奉献。点燃了的蜡烛会有泪,提示大家,教育本来就是苦乐交织的事业,辛苦并快乐是教育的常态。我们不提倡教师把“蜡烛精神”作为束缚自己的镣铐,无视自己的健康而去作所谓的牺牲。但“蜡烛精神”依然值得倡导,因为蜡烛是温暖、松弛、慷慨、深厚、绵长、静谧、情调……这就是回归教育初心、尊重规律、尊重人性,在好的教育关系中育人更自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