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教材用好:统编教材修订后一线教师的“当务之急”

□高 杰

字数:1078 2024-09-18 版名:声音
  2024年义务教育语文国家级示范培训班上,温儒敏教授从“为什么要修订”“修订版有哪些变化”等方面谈了关于统编教材修订的情况,他还专门提到了要“脚踏实地用好教材,不搞形式主义”等问题,强调了要“认真学习辨识选择”。对于让不少一线教师担忧的的新名词、新方法等,给出了“化繁为简”的方法指导。
  从教育工作的实际看,自2022版的课程标准出台后,一些新的概念和名词进入教师视野,对于日常教学也指明了新的方向,明确了新的要求。由于个人工作习惯和思维方式的不同,面对这些“推陈出新”,教师个体的适应期不同,加之关于教育的争鸣也一直存在,专家学者的理解和感受也存在差异,导致不少一线教师对于新变化、新趋势的接受存在不同的声音和态度。这些问题的存在影响了新理念的传递和实践,也拉大了一线教师和理论之间的距离,无疑会对教师的成长和教学的优化造成伤害。
  对于广大一线教师而言,面对层出不穷的“概念丛林”,在充分认识自我的基础上,进行学习、借鉴,并且要保持甄别和筛选的习惯,注重有所选择的吸收和内化。甄别和筛选的前提是已经建立了独特的认知,不能将自己置于新事物的对立面。具体到统编教材的修订,要树立“将教材用好”的意识,并在该意识的引领下,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带领学生一同走进学科教学的深处。
  要有“教材为我所用”的勇气和自信。教师的教学工作本身是有生成性的,学生作为活生生的人,也充满了无限的可能。一间小小的教室其实就是一个大大的创新场域,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自身个性主张、兴趣特长、学生实际等要素,遵循自己的教学节奏,围绕课标的要求、目标、路径等,坚持从实情出发,可以将教材这个“原材料”通过二次乃至多次的加工整合,做成各种色香味俱全的“大餐”,让学习这件事不仅有意义,而且有意思。
  要破除对新事物的心理畏惧。教材的重要作用之一就是“育人”,在这一方向的指引下,只要我们对新理念、新名词进行基于学科要求的内化解读,就能破除关于教学的畏惧。以新课标里的“学习任务群”为例,一种最有效的实践就是把教学的内容结构化,对教学内容加以归纳和整理,进行有组织、有系统、有层次的设计,使之条理化、纲领化,进而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在很多教师的课堂上,结构化早已出现,只是缺少提炼,产生“只缘身在此山中”的自我忽略。当我们学会将陌生的东西往熟悉的内容上迁移,并与之前的经验产生联结,畏惧之感就能破除,有效的实践也就随之而来。
  新教材的修订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作为教育工作者,要坚持开放的心态,从思想上改变,从行动上跟进,在学习中提升,如此才能在教育改革的春风中,在课堂里,与学生一起走向教育的明亮那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