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微知著做教育
—— 读《教育的细节》
字数:1869
2024-09-18
版名:悦读
□ 高 光
朱永通老师的《教育的细节》是一本让人警醒、发人深思的书。读这本书,我想到了一句话:见微知著做教育。从事教育工作,要具备见微知著的能力,就是要增强洞察力和预见性,善于在细节中发现教育的契机,在反思中探寻教育的规律,在坚持中造就教育的成功。见微知著,是一种战略的眼光,是一种反思的智慧,更是一种坚持的精神,让我们面对系列问题,能够化被动为主动,变“遇见”为“预见”,让教育回归常识,让孩子健康成长。
教育的真谛不只在于课堂,不只在于书本,还在日常的教育生活中。作者以校园里常见的时钟为例,教室、办公室的挂钟,校园里的建筑时钟、花坛时钟,乃至室内外的电子屏显示的时间,很多时间都是不准确的。教师常把“一寸光阴一寸金”挂在嘴边,但是对于随处可见的时钟快慢问题却视而不见。这是对细节和日常教育的漠视,看似小事件,实则突出了观念的问题,细节体现观念,观念决定行为。什么是好的教育?答案就隐藏在细枝末节里。我们把每一个细节做好,学校才会多一些故事,少一些事故。
生活中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作为教师,要有一双“慧眼”,善于发现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中蕴含的教育契机,做好每一个细节,呵护孩子的心灵。莘县实验小学坚持抓好“排好队、扫好地、写好字、读好书、做好操、唱好歌、做好人”七件小事,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为学生打好人生底色。朝城镇中心初中宋言国校长坚持“每天看到每一位学生,让每一位学生每天看到校长”,他每天迎接和护送学生,陪课陪餐,用心沟通,暖心陪伴,真心呵护。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其实是教育的大爱。教育本身没有惊天动地的大事,但是要想做好,就要善于“小题大做”,想大问题,做小事情,用春天的精耕细作,换来秋天的累累硕果。
作者坦言:“缺乏对习以为常的教育行为的反思,是教育自我进化过程中极大的瓶颈。”他在书中梳理出教育行为的盲区:一是一些隐含价值判断的教育行为,比如校园里的“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评比”小黑板,评比的目的与实际效果的背离,让其教育价值远远低于它所刺激出来的副作用;二是一些无视原理的教育行为,比如教师不自觉地抢占学生更多的时间用于上课和辅导,与“劳逸结合”“一张一弛”的教育原理背道而驰;三是一些迷恋权力、辱没尊严的教育行为,比如校长“感谢领导百忙之中”之类“自我奴化”的语言,校园里“领导关怀”之类的照片或题词,都加剧了官本位的人治色彩,加大了对自由心灵的压迫。
作者在对教育的深刻反思中提出了“柔美的教育”理念。柔美的教育有两个基本标准:教育的钝感,即自觉独立于时代潮流之外,对外在的金钱和权力有一定钝感力,这是教育健康生长所需要的免疫力;教育的敏感,即教育者的目光要对人性深情注视,能敏锐地捕捉人性深处的需求和疼痛,并给予无限的呵护体贴,这关乎教育的本质。一是对外要坚守教育独立,推进学校去行政化,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杜绝形式主义,还学校一片清净的教育空间。二是向内要遵循教育规律,尊重孩子的个性和天赋,注重培养他们的品德、操守和创造力。让花成花,让树成树,让孩子成为更好的自己。
发现教育的细节,保持反思的自觉,最终观念要走向行动。有人说,敏锐的发现和深刻的思考是这本书的特点,我则认为在提出和分析问题后,给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才是本书最大的价值,智慧的教育者让我们与美好的教育相遇。邱磊老师说,这次考试成绩好,大家总结出来一个结论:要考好,一定要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来“浪费”,让他们上足体育课、活动课,到户外走走。张康桥校长坚持“未经与学生生命体验联系的教育,不仅苍白,而且有害无益”的理念,毕业典礼上让学生“种植梦想”,畅想未来;组织六年级学生给一年级新生赠送礼物,新生接受关心,六年级的学生体验时间的流逝和成长的滋味。
在我看来其中《一厘米之变》是最精彩的一篇,作者通过著名的“一厘米主权”的故事,引出坚持一厘米之变的理念,教育就要从能改变的地方开始,一厘米一厘米地努力去改变,积少成多,就能引发更多更大的改变。2022年,我们以谷疃小学为试点引进“是光”诗歌项目,一次座谈交流,一位老师谈到通过孩子的诗歌发现他们存在的心理问题,让她感到茫然无措。我认为,看见即是照亮,被看见就是被治愈,我们能在乡村开展诗歌教学,就是为乡村孩子播下一颗关于热爱、自我表达、健康关系的种子,只要我们朝着正确的方向坚持走下去,诗歌就可能通过改变人的心态去改变他们的命运,这也是“一厘米之变”的教育启示吧!
阅读《教育的细节》,领悟教育“见微知著”的智慧,让我们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营造一个小气候,以空间换时间,待到时机成熟,最终发展成“大气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