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书为伴,遇见美好

——读《每个孩子都需要被看见》

字数:1442 2024-09-18 版名:悦读

  □魏粉粉
  苏霍姆林斯基说:“读书,读书,再读书——教师的教育素养就取决于此。”读书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石和源头活水,教师要把读书当成一种责任、一种精神追求,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养成终身读书的好习惯。闲暇时,我拜读了儿童行为心理学家戈登·诺伊费尔德的《每个孩子都需要被看见》,感触颇多。
  这本书全方位分析了家长和孩子到底该如何建立健康的依恋关系。很多家长可能会觉得,自己是最了解孩子的人,真的是这样吗?最近几年,由于各种原因,孩子出现心理问题的比例持续走高,这又是什么原因呢?主要还是大部分家长并未真正感受孩子的内心,看见孩子深层的渴望。
  作者通过研究发现:父母看到的是孩子逆反、攻击、欺凌等行为问题,但却未看见他们隐藏在行为下的内心渴求。内心意愿被深藏、被漠视,得不到精准回应,孩子就会迷失,也会疏远父母,而这使父母更无从“看见”孩子。
  如此恶性循环,孩子内心不断积累的缺失感,最终都会变成影响孩子成长的原生家庭问题。近些年来,原生家庭的概念被很多人反复提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家庭对于孩子成长的重要性。这种重要性不仅仅体现在身体上的生长,更多的还有心理层面一些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的成长需要爱,需要被看见和理解,如果没有得到回应,对孩子来说可能是最绝望的事情。身处绝境中的孩子,内心的黑暗是很难被驱散的。孩子的成长需要被父母和我们教育工作者看见和回应。
  回应就像一束光照亮了孩子的世界,让孩子感受到被爱、被理解、被尊重。所有的孩子都会通过他人的反应来审视自己,根据别人的评价来认识自己,通过别人与自己的互动获得存在感。作为老师和父母需要真正关注孩子,跟孩子建立良好的依恋关系。在积极回应和主动看见的环境中,孩子内心得到全然的满足,才能逐渐形成一个健全的自我,拥有获取幸福的能力。
  在幼儿园里,有安静内向的孩子,也有活泼开朗的孩子,内向的孩子在集体活动中不如开朗的孩子能被快速注意到,他们往往是获得关注度极少甚至被忽略的一个群体,他们怕“抛头露面”,但内心又渴望被关注,不过大张旗鼓的过分关注会让他们害羞甚至不知所措,他们更期待他人用温和的、具体的方式来回应自己。身为教师,我们应该因材施教,粗化“标准线”,内向性格的孩子本身就对自己标准高、要求严,孩子是“细线条”,教师就要“粗线条”一点,高关注度容易增加他们的心理压力,可一旦关注度降低,则会使他们产生较大的心理落差,从而影响孩子情绪。归根结底,把握关注度是关键。同时教师应主动、耐心地关照他们、走近他们,多花时间在他们身上,在陪伴的过程中让他们知道自己是被人在乎的。他们在获得安全感之后便会大胆地参与到集体活动中来,愿意表达自己的想法,会逐渐放开自己,与其他小伙伴们开心地交谈,友好地相处,快乐地嬉戏。
  每个孩子都是一粒独特而珍贵的种子,需要我们用专业科学的教育方法去浇灌。成为一名幼儿教师和母亲以后,我一直在思索,怎样成为一名专业的幼儿教师和一位合格的母亲,于是我经常阅读教育类书籍来提升自己的教育素养,用专业的知识、科学的方法、悉心的呵护来陪伴孩子们健康成长。
  身为教师,我们不仅要善于发现孩子们的闪光点,还要看到他们内心的需求。成长中的每一个孩子都渴望被关注、重视、接纳;需要得到老师、父母的赞赏与肯定、鼓励与支持,需要平等地与父母、老师交流和沟通……
  工作之余,打开一扇阅读的门,开启阅读的旅途对教师而言至关重要。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可以改变人生的宽度。每一次阅读,都是一次美好的体验,愿我们不负青春,不负韶华,积极前进,遇见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