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里有事业,哪里有爱,哪里就有家
——读冷梦《西迁人》
字数:1138
2024-09-18
版名:悦读
□霍 瑞
“当一个国家和民族需要的时候,它的最优秀的儿女们也是最先上战场的人,最先为国家抛头颅洒热血的人——这些人,往往是热血青年和优秀知识分子。发生在一百多年前的辛亥革命是这样,发生在六十多年前的交大西迁也是这样。”作家冷梦这样概括她眼中的交通大学(以下简称“交大”)西迁和西迁精神,西迁知识分子为国为民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精神深深触动着她,她要为西迁留下一部精神史,为交大留下一部精神史,为中国知识分子留下一部精神史,于是,就有了这部长篇纪实文学——《西迁人》。
《西迁人》这本书展现了交大数千名师生与家属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从上海奔赴艰苦的西部,为国家建设和西部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不了解西迁背景的人可能会认为交大西迁仅是一次普通的校舍迁址,将学校从繁华的上海迁至当时还比较落后的西安,事实并非如此。肇始于1955年,历时近五年才完成的交大西迁,不仅仅是一个学校的简单搬迁,更是新中国高等教育布局调整的一项重大决策,是新中国知识分子开创未来的一次伟大行军。
当年的西安发展水平与繁华的上海差距甚远,但数以千计的交大人听到迁址消息后并没有退缩,反而非常支持。不管他们是风华正茂还是年过半百,即使留在上海他们可以拥有更优质更安逸的生活,当听到党和国家号召他们“西迁”时,他们也毅然决然出发西行。他们心中只有一个信念:同祖国共命运,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
这期间,有人拒绝了来自中国香港、美国的高薪聘请,有人从此与至亲分隔千里,也有人因为在特殊时期蒙冤入狱,被拖垮了身体。但无一例外,当他们回到工作岗位时,爱国之心未变,报国之情如故,他们依旧视科学事业高于一切,完全把个人得失置之度外。埋头读书、修理仪器、完成实验,就像什么也没有发生过,只是人老了、瘦了、病了……
他们说,是交通大学的乳汁养育了他们,此生只想留在交通大学,尽一己之力教书育人,物质生活或物质享受从来都不是他们首先考虑的。只要是认定有利于国家和学校的,他们都会不惜一切去做。
从黄浦江畔迁至渭水之滨,披荆斩棘,历经艰险,只为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服务于社会,服务于国家。他们是共产党和新中国培养的青年一代,他们热爱这个国家,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他们的母校。一个个故事,一幕幕场景,一段段经历……无一不展现出六千多名交大人扎根黄土地艰苦创业的拼搏历程。
前辈们用扬在脸上的自信、长在心底的善良、刻进生命的坚强,铸成西迁精神的丰碑,它是引领后辈前行的方向标,照亮无数青年一代的成长之路。作为一名身处西北地区的人民教师,我们不仅应该脚踏实地做好本职工作,努力学习提高专业技能,全心全意为教育教学服务,更应该将个人的选择融于国家需要,把对时代的如火热忱落实到行动中,传承好西迁精神,为西部发展、国家建设奉献智慧和力量。
哪里有事业,哪里就有爱,哪里就有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