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培根铸魂的“根在古蔺”课程实践
□陈和秋李群兰茂丽
字数:2045
2024-09-15
版名:知行
四川省泸州市古蔺县地处四川盆地南缘、云贵高原北麓,古为“蔺州”,是“奢香故里”,有“花灯之乡”“千洞之乡”“春兰之都”等雅称。古蔺历史人物、自然美景、特色美食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蕴含着“根文化”特别的形式及深远的内涵。四川省泸州市古蔺县中学校教师以课题探究撬动课程开发与应用,于课堂内外开启学生寻“根”之旅,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立德树人的智慧。
●实施方式●
守初心——活用资源,守正教书育人初心。为解决本土文化英语文本相对缺乏、学生传播家乡文化方式不足等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不同学生的兴趣需求,兼顾个体差异,真正做到全体学生参与,参研教师们以选用、选编、改编和创编等形式积极开发本地资源,挖掘古蔺的特色文化,引导学生分组选择项目进行探索学习,以戏剧表演、心得分享、影像记录等不同的方式探寻古蔺“根文化”内涵,以动态、可持续形式开发英语特色校本课程《根在古蔺》,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用”。在变化的学习场域,包括古蔺县红军长征四渡赤水博物馆、蜡染基地、古蔺手工面制作坊等进行不同主题的项目活动的探究,保证学生的自主选择权,真正让“有趣、有得、有助”的“根文化”学习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创造力,让古蔺“根文化”在学生身上“活”起来,提升对家乡的认同感,磨砺坚毅品质,学做真人。
筑同心——凝心聚魂,铸牢维护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心。古蔺县拥有多民族交融汇聚的璀璨历史文化。学校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方面起着为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关键作用。2023年1月起,参研教师追求做“有根”的教育,在高一至高三年级分别开发了一系列“用英语讲好民族团结故事”创生课程,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可感可触,在“润物细无声”中“正心护根”。例如,高一年级开展的《“吾听你说”英语海报里的民族团结故事》项目式学习活动,以教材单元主题意义为着力点,以校训内涵为出发点,引导学生制作英语电子版海报讲述古蔺“根文化”,拓宽教学生长点。
具匠心——多维重塑,别具匠心构建课堂生态。结合古蔺“根文化”校本素材,教师们探索出拓展阅读“FLAME”五步教学模式。“FLAME”教学模式需要教师先广泛阅读,链接本土素材,深挖内涵,整合学习内容,再根据新课标要求,创新教学设计。学生通过“根文化”校本阅读,从文本中领悟到奋斗、自信、包容、感恩、追求卓越等良好品德,从而帮助学生学会做人,达到“启心智、养性情”的育人目标。
我们尝试跨学科学习,以“根文化”校本课程为抓手,用语文、历史、地理、美术、音乐等学科知识解决问题,在学习形式上大胆创新,形成了“讲演根文化”“绘画根文化”“品鉴根文化”三大跨学科课程群,创造了各种开放性的、选择性的机会,提供班级、年级、校级的学习实践平台,助力学生融会贯通、创新运用。例如,高三年级在做“用英语讲好古蔺历史人物”时,学生除了用英语介绍历史人物,还将英语作文变成绘画作品。画作中,奢香夫人的头饰、服饰纤毫毕现、眼神坚定,用栩栩如生的绘画作品让师生共享一场跨学科视觉盛宴。
空间是学习发生的重要环境,不同的环境丰富了学习资源。我们追求做好实践“养根”教育,融合本地资源,拓宽教学场域,让文化育人、劳动育人落地生根。赶黄草是本地的一种特色中草药,学生在赶黄草劳动教育实践基地近距离学习了解赶黄草的功能及种植、培育、感受企业文化,进一步焕发劳动热情,厚植工匠文化,将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作为自觉行为,让学生生命力的成长在劳动育人功能中凸显。
为促进学生向下生根,向上生长,激发学生创造性,我们追求会生长的“护根”教育,落实多维评价则是一个重要的牵引。我们强化过程评价,引导学生自评、互评或众评,并教给学生评价的方法。例如,制作海报项目活动中,评价学生在制作过程中的参与度、提出问题深度及解决方法效度、对项目成果的评价及反思等,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自我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成效与影响●
教师们以仁爱之心教化人,和学生一起同心筑梦,无愧匠心。大山里的孩子以文化为根,更加明白自己的根在哪里——根在古蔺。古蔺“根文化”有民族团结之根、红色文化之根、坚毅人物之根、工匠文化之根等。在寻“根”之旅中,孩子们看到了自己的作品被认可,惊叹家乡文化的魅力,还与非遗文化来了一场浪漫邂逅,逐渐消除了学习无动力,对真实世界无兴趣的心理问题,师生关系、生生关系更加融洽。孩子们感恩于心,与爱同行,认识到学习不是与高分较劲,而是让自己变强大的同时更有文化自信,有传承和传播家乡文化的底气;学习不是为了脱离贫困的家乡,而是为了让家乡脱离贫困、走向振兴之路。这些思考力提升的声音便是学生们成长的最美声音。
“寻蔺州之根育文化自信”是古蔺县中学校“根在古蔺”英语校本课程实施的有益尝试,为育分到育人的培养模式转变提供了一定助力,丰富了古蔺本土文化的英语校本课程资源,带动了师生探究古蔺“根文化”的热情。老师们在我县三所高中、初高中协同发展学校做课题交流推广,引起较大社会反响。我们深信“根文化”构建的教育新生态会带来更多精彩的育人故事。
●实施方式●
守初心——活用资源,守正教书育人初心。为解决本土文化英语文本相对缺乏、学生传播家乡文化方式不足等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不同学生的兴趣需求,兼顾个体差异,真正做到全体学生参与,参研教师们以选用、选编、改编和创编等形式积极开发本地资源,挖掘古蔺的特色文化,引导学生分组选择项目进行探索学习,以戏剧表演、心得分享、影像记录等不同的方式探寻古蔺“根文化”内涵,以动态、可持续形式开发英语特色校本课程《根在古蔺》,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用”。在变化的学习场域,包括古蔺县红军长征四渡赤水博物馆、蜡染基地、古蔺手工面制作坊等进行不同主题的项目活动的探究,保证学生的自主选择权,真正让“有趣、有得、有助”的“根文化”学习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创造力,让古蔺“根文化”在学生身上“活”起来,提升对家乡的认同感,磨砺坚毅品质,学做真人。
筑同心——凝心聚魂,铸牢维护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心。古蔺县拥有多民族交融汇聚的璀璨历史文化。学校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方面起着为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关键作用。2023年1月起,参研教师追求做“有根”的教育,在高一至高三年级分别开发了一系列“用英语讲好民族团结故事”创生课程,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可感可触,在“润物细无声”中“正心护根”。例如,高一年级开展的《“吾听你说”英语海报里的民族团结故事》项目式学习活动,以教材单元主题意义为着力点,以校训内涵为出发点,引导学生制作英语电子版海报讲述古蔺“根文化”,拓宽教学生长点。
具匠心——多维重塑,别具匠心构建课堂生态。结合古蔺“根文化”校本素材,教师们探索出拓展阅读“FLAME”五步教学模式。“FLAME”教学模式需要教师先广泛阅读,链接本土素材,深挖内涵,整合学习内容,再根据新课标要求,创新教学设计。学生通过“根文化”校本阅读,从文本中领悟到奋斗、自信、包容、感恩、追求卓越等良好品德,从而帮助学生学会做人,达到“启心智、养性情”的育人目标。
我们尝试跨学科学习,以“根文化”校本课程为抓手,用语文、历史、地理、美术、音乐等学科知识解决问题,在学习形式上大胆创新,形成了“讲演根文化”“绘画根文化”“品鉴根文化”三大跨学科课程群,创造了各种开放性的、选择性的机会,提供班级、年级、校级的学习实践平台,助力学生融会贯通、创新运用。例如,高三年级在做“用英语讲好古蔺历史人物”时,学生除了用英语介绍历史人物,还将英语作文变成绘画作品。画作中,奢香夫人的头饰、服饰纤毫毕现、眼神坚定,用栩栩如生的绘画作品让师生共享一场跨学科视觉盛宴。
空间是学习发生的重要环境,不同的环境丰富了学习资源。我们追求做好实践“养根”教育,融合本地资源,拓宽教学场域,让文化育人、劳动育人落地生根。赶黄草是本地的一种特色中草药,学生在赶黄草劳动教育实践基地近距离学习了解赶黄草的功能及种植、培育、感受企业文化,进一步焕发劳动热情,厚植工匠文化,将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作为自觉行为,让学生生命力的成长在劳动育人功能中凸显。
为促进学生向下生根,向上生长,激发学生创造性,我们追求会生长的“护根”教育,落实多维评价则是一个重要的牵引。我们强化过程评价,引导学生自评、互评或众评,并教给学生评价的方法。例如,制作海报项目活动中,评价学生在制作过程中的参与度、提出问题深度及解决方法效度、对项目成果的评价及反思等,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自我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成效与影响●
教师们以仁爱之心教化人,和学生一起同心筑梦,无愧匠心。大山里的孩子以文化为根,更加明白自己的根在哪里——根在古蔺。古蔺“根文化”有民族团结之根、红色文化之根、坚毅人物之根、工匠文化之根等。在寻“根”之旅中,孩子们看到了自己的作品被认可,惊叹家乡文化的魅力,还与非遗文化来了一场浪漫邂逅,逐渐消除了学习无动力,对真实世界无兴趣的心理问题,师生关系、生生关系更加融洽。孩子们感恩于心,与爱同行,认识到学习不是与高分较劲,而是让自己变强大的同时更有文化自信,有传承和传播家乡文化的底气;学习不是为了脱离贫困的家乡,而是为了让家乡脱离贫困、走向振兴之路。这些思考力提升的声音便是学生们成长的最美声音。
“寻蔺州之根育文化自信”是古蔺县中学校“根在古蔺”英语校本课程实施的有益尝试,为育分到育人的培养模式转变提供了一定助力,丰富了古蔺本土文化的英语校本课程资源,带动了师生探究古蔺“根文化”的热情。老师们在我县三所高中、初高中协同发展学校做课题交流推广,引起较大社会反响。我们深信“根文化”构建的教育新生态会带来更多精彩的育人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