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辅导员网络思政教育创新路径探索
□来沅晖
字数:1965
2024-09-15
版名:知行
随着信息网络的高速发展,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加速升级,当下网络环境呈现出多样化、高度互联化、碎片化等诸多特点。如今,互联网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学习与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空间也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战场,传统的管理模式已难以满足当前高校学生多样性与个性化的需求。与此同时,意识形态、信息安全、网络沉迷等问题层出不穷,这也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
网络思政教育特点剖析
网络思政教育呈现环境复杂、信息多样的特点。高校辅导员只有深刻理解互联网赋予思政工作的新特点,才能更好地发挥网络思政的积极作用。截至目前,学生依旧是中国网民中占比最大的群体,互联网为大学生提供了多种信息获取途径,他们通过社交平台、新闻媒体、搜索引擎等多种方式快速获取大量信息。但值得注意的是,网络信息传播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小,网络空间的虚拟性、即时性、开放性等特点也决定了网络环境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在这种海量信息的冲击下,大学生需要更多的辩证思维能力和信息过滤能力。而高校辅导员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者,需要时刻保持高度的敏锐性,警惕负面信息的不良影响,积极利用网络技术对大学生加强正向引导。
明确辅导员网络思政教育的主体地位
要提升高校辅导员网络思政工作能力,首先需深刻理解新时代网络思政工作的鲜明特点,明确他们在网络思政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和工作成效。教育部发布的《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中指出,辅导员必须具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知识和能力,并明确网络思想教育工作内容,构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重要阵地。辅导员作为大学生的思想“引路人”,只有明确自身在思政工作中的主体地位,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和认同网络思政工作,才能找问题、补短板,提升网络思政工作效能。辅导员应当有效利用互联网优势提升日常工作效能,形成一个有机协调、相辅相成的整体工作机制。
明确网络思政教育工作的目标与原则
想要搭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实现思想政治工作的传统优势与网络信息技术的高度融合,辅导员首先应明确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与原则,并在工作中结合自身能力与学生需求,不断丰富教育内容。
秉持多元包容与信息开放原则。辅导员在思政工作中应对意识形态领域有鲜明正确的态度,在此基础上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信息来源和观点,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社会热点事件,激发学生思考和辩论,培养他们的开放性思维和接受不同观点的能力。
秉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学生积极参与和实际经验的积累尤为重要,可以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和社会参与能力。高校应创建鼓励互动学习的环境,包括项目合作、线上论坛、网络团队竞赛等。同时可以提供实习实训、社会志愿活动等机会,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理念落到实处。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建立社交网络平台和网络宣传阵地,鼓励学生多途径分享交流学习和实践经验。
网络思政教育创新路径
创新工作方式,提高教育吸引力。大学生思维活跃,兴趣广泛,因此,辅导员在日常工作中应深入浅出地传递思想和答疑解惑。了解学生喜好,调研学生热衷及其常用的新媒体网络平台,在原有的思想政治课、官方公众号基础上,还可以将短视频、小程序等巧妙融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从大学生丰富的生活中挖掘素材、汲取灵感,策划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
加强辅导员自身队伍建设及能力提升。辅导员是大学生管理的主力军,因此提升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水平尤为重要。辅导员自身应当树立网络教育意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在网络教育观念的引导下开展思政工作;同时强化网络教育学习,不断学习各种网络技术,提升信息收集与处理的能力,借助网络语言与学生开展积极的沟通;持续开展网络教育实践,通过高校教师学习网站、微博、微信等工具,实现自身网络驾驭能力的提升;高校应当重视学工队伍建设,制定专业化、职业化的培养方案,提升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与职业化水平,为网络思政工作提供有力保障。
依托新媒体打造网络思政特色品牌。打造特色思政文化品牌,不断推动网络思政教育落地见效、创新发展,切实提高网络思政育人质量。高校及辅导员可以依托优势条件构建大学生网络思政立体化矩阵,通过创作理论宣讲微视频、网络征文等,及时把握国家重大活动的时间节点和学生关注的热点内容,分享新思想,传播正能量。同时利用新媒体高效便捷的特性收集反馈意见,不断改进网络思政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使网络思政品牌实现可持续发展。
网络已经成为当前高校不可或缺的一种教育手段,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并提出“新媒体思想舆论工作的正道,在于化解负效应,激发正能量,成为治国理政、凝聚共识的助手”,要充分做好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将网络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充分认识网络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和不足,探索网络思政的新思路。
网络思政教育特点剖析
网络思政教育呈现环境复杂、信息多样的特点。高校辅导员只有深刻理解互联网赋予思政工作的新特点,才能更好地发挥网络思政的积极作用。截至目前,学生依旧是中国网民中占比最大的群体,互联网为大学生提供了多种信息获取途径,他们通过社交平台、新闻媒体、搜索引擎等多种方式快速获取大量信息。但值得注意的是,网络信息传播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小,网络空间的虚拟性、即时性、开放性等特点也决定了网络环境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在这种海量信息的冲击下,大学生需要更多的辩证思维能力和信息过滤能力。而高校辅导员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者,需要时刻保持高度的敏锐性,警惕负面信息的不良影响,积极利用网络技术对大学生加强正向引导。
明确辅导员网络思政教育的主体地位
要提升高校辅导员网络思政工作能力,首先需深刻理解新时代网络思政工作的鲜明特点,明确他们在网络思政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和工作成效。教育部发布的《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中指出,辅导员必须具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知识和能力,并明确网络思想教育工作内容,构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重要阵地。辅导员作为大学生的思想“引路人”,只有明确自身在思政工作中的主体地位,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和认同网络思政工作,才能找问题、补短板,提升网络思政工作效能。辅导员应当有效利用互联网优势提升日常工作效能,形成一个有机协调、相辅相成的整体工作机制。
明确网络思政教育工作的目标与原则
想要搭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实现思想政治工作的传统优势与网络信息技术的高度融合,辅导员首先应明确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与原则,并在工作中结合自身能力与学生需求,不断丰富教育内容。
秉持多元包容与信息开放原则。辅导员在思政工作中应对意识形态领域有鲜明正确的态度,在此基础上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信息来源和观点,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社会热点事件,激发学生思考和辩论,培养他们的开放性思维和接受不同观点的能力。
秉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学生积极参与和实际经验的积累尤为重要,可以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和社会参与能力。高校应创建鼓励互动学习的环境,包括项目合作、线上论坛、网络团队竞赛等。同时可以提供实习实训、社会志愿活动等机会,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理念落到实处。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建立社交网络平台和网络宣传阵地,鼓励学生多途径分享交流学习和实践经验。
网络思政教育创新路径
创新工作方式,提高教育吸引力。大学生思维活跃,兴趣广泛,因此,辅导员在日常工作中应深入浅出地传递思想和答疑解惑。了解学生喜好,调研学生热衷及其常用的新媒体网络平台,在原有的思想政治课、官方公众号基础上,还可以将短视频、小程序等巧妙融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从大学生丰富的生活中挖掘素材、汲取灵感,策划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
加强辅导员自身队伍建设及能力提升。辅导员是大学生管理的主力军,因此提升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水平尤为重要。辅导员自身应当树立网络教育意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在网络教育观念的引导下开展思政工作;同时强化网络教育学习,不断学习各种网络技术,提升信息收集与处理的能力,借助网络语言与学生开展积极的沟通;持续开展网络教育实践,通过高校教师学习网站、微博、微信等工具,实现自身网络驾驭能力的提升;高校应当重视学工队伍建设,制定专业化、职业化的培养方案,提升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与职业化水平,为网络思政工作提供有力保障。
依托新媒体打造网络思政特色品牌。打造特色思政文化品牌,不断推动网络思政教育落地见效、创新发展,切实提高网络思政育人质量。高校及辅导员可以依托优势条件构建大学生网络思政立体化矩阵,通过创作理论宣讲微视频、网络征文等,及时把握国家重大活动的时间节点和学生关注的热点内容,分享新思想,传播正能量。同时利用新媒体高效便捷的特性收集反馈意见,不断改进网络思政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使网络思政品牌实现可持续发展。
网络已经成为当前高校不可或缺的一种教育手段,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并提出“新媒体思想舆论工作的正道,在于化解负效应,激发正能量,成为治国理政、凝聚共识的助手”,要充分做好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将网络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充分认识网络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和不足,探索网络思政的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