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领学生走进“提问之门”助力思维发展

□薛景轩

字数:1601 2024-09-15 版名:教育理论
  “问题思维”是学好数学的一个重要思维特征,是推动学生思维能力进阶的利器。只有在数学问题的探究中,学生思维能力才有发展。学生如何自主思考并提出数学问题,是数学研究实践活动的组成部分。教师应该如何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会提问,形成“问题意识”,助力学生思维能力发展呢?
  一、营造和谐自由的课堂氛围,使学生敢问
  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是引导学生大胆质疑、提问的先决条件。美国的教育心理学家罗杰夫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尊重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中,学生的学习思维往往表现得较为主动活跃,求知欲更强。所以,作为教师,要尊重与关心每一位小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允许学生犯错、补充和修改,允许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努力营造一种积极宽松、民主自由的学习气氛。在课堂教学交流过程中“少一些不准,多一些允许”,消除学生的紧张与焦虑,共同建立起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如我在教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上册《观察物体》时提出:“把一本字典放在桌子上可以看到几个面?”答案有一个、两个、三个,直到一个学生说他看到了“四个”,同学们哄堂大笑起来。“你肯定有自己的理由。”我真诚地鼓励道。随即我请这个学生把自己的观察方法介绍给大家。通过与大家的讨论,再次观察得出正确结论:“在同一个点观察长方形,两眼最多可以看到三个面。”笔者的做法既巧妙地让学生自己纠正了错误,又保护了学生提问的积极性。
  二、关注学生学习与生活经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提出问题的兴趣
  强烈的好奇心,是人们求知的重要精神来源。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可激发学生的探究欲,进而促进学生提出问题,进行探究。
  1.创设悬念式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在这种充满好奇的氛围中提问。例如,教学“可能性”时准备了一个大转盘(红色的6份,黄色的5份,绿色的1份),游戏规则是:指针指到红色区域老师赢,指针指到黄色区域同学们赢,指针指到绿色区域平局。结果同学们输得很惨。这时同学们觉得好奇,自然产生疑问:为什么老师赢得多,输得少?怎样才能让游戏变得公平呢?学生们带着这样的问题就会自然地进入到数学知识的探索中去了。
  2.创设可操作式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在实际情境中发问。学生独立动手和进行实际操作有利于提高注意力,激发其主动学习的兴趣,有助于学生在实践中逐渐形成数学思维。例如我在教学《圆柱的表面》时,我请学生用彩纸动手包装一个圆柱形茶叶罐。学生在完成操作和练习的过程中提出了下列问题:“包装一个圆柱体需要用多大的纸?”“圆柱体的表面积包括哪些部分?”……
  3.创设实践式的问题情境,使每个学生可以在实际应用场景中发问。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有许多生活中的实例供我们应用。例如:在教学《利息和利率》时,我请学生利用星期天休息时间去家附近的银行实地参观,了解存款利息、利率,请学生尝试用自己存的压岁钱为例模拟储蓄。这样学生自然就会思考:什么方式存款利率高?怎样存款会更合算?
  三、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使他们学会提问
  “授人以鱼,莫如授人以渔。”要使学生善问,必须要教授方法。笔者有一些提问的小技巧,供大家参考:
  1.散发法:指导每位学生从不同观察角度、不同思路分析,运用不同研究方法来全面分析、发现问题。在北师大教材中,经常给出一些条件,问学生“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即由“情境图”引出“问题串”,让学生的思维充分发散。
  2.模仿学习法:对于只能提出简单问题的小学生,先鼓励他们尝试模仿教师讲课或同学提问进行口头提问,再指导启发他们提出较深入的问题。
  3.比较法:根据所给条件与已有经验进行比照,看哪些地方一样,哪些地方不同,进而提出问题,把新问题转化成旧知识,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营造和谐自由的课堂氛围,创设与学生学习、生活经验密切联系的问题情境,提供给学生一些提问的窍门,不懈坚持,学生就会真正对各种生活及学习情境有问题可提,有问题必思,慢慢有了“问题思维”。
  (作者单位:陕西省西安市西电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