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思考

□李晓惠

字数:1513 2024-09-15 版名:教育理论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过程,是对传统教学的有益补充。在语文教学中,信息技术的教学辅助作用优势明显。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乡村语文教学实践,从四个方面作以简析。
  一、音画交融,创设教学情境
  学生受年龄和阅历的限制,常常缺乏课文里某种情感体验,因此,可以通过播放歌曲、出示图片等多种方式来创设教学情境,调动学生想象,唤起他们内心的情感,引导学生将自己浸泡在作品的氛围中,去体会作品的情境。创设情境这一环节多用于课文内容的导入,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与探究动机。学生进入学习情境后,就形成了学习新知的心理准备。
  教学《枣核》时,播放张明敏的《我的中国心》,结合图片(一轮璧月分外皎洁、突出,静静地照耀着波光粼粼的水面),营造了浓郁的乡愁氛围。在教师的引导下,“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诗情一触即发。正如文中所述“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这里,“音”“画”“文”水乳交融、相得益彰,为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和主题做好了情感铺垫。
   二、精彩范读,引领学生练读
  聆听范读是语文教学的一个必要环节,它直接引领着学生练读的方向,促进着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教育部、国家语委联合制作的“中小学语文示范诵读库”,意义就在于此。入情入境的示范,可以让学生听到“最好听的语文”,充分感受到中华语言文字之美。初听就被那富有磁性的美丽声音深深陶醉。
  《变色龙》的范读就用富有表现力的声音把警官无耻善变的丑恶面目活生生地刻画了出来,给学生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加上教师的朗读示范和指导,学生自主练读的热情高涨,时而停顿,时而重读,时而严厉,时而含笑,这些朗读细节都得以表现。在跟读仿读、自由练读的过程中,学生不仅体验到了朗读的快乐,更体会到了主人公反复无常的性格特点。
   三、纪实短片,化解体会之难
  革命题材的课文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去甚远,学生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和意义难以体会。这就需要教师指导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工作,搜集一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资料,让学生适当了解相关背景。课上对资料的使用要适时、适当,要让学生深入课文的语言文字,去把握作品内容,感受人物形象,受到情感的熏陶。
  学习《七律·长征》时,上课伊始,教师播放长征的纪实短片,让事实摆在面前,让学生触目惊心。事关生死的考验与首联的“不怕、只等闲”形成强烈反衬。学生对红军战士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
   四、精美微课,助力自主学习
  高质量的、丰富的教学资源,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发现和印证。要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教师就要重视课程资源的利用和开发。微课是教师围绕某个教学主题进行精心设计,以知识点讲解、教学重难点讲授等为主要内容的微视频课程,体现“短小精悍、精准教学”的特点。微课有效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提升学生学习探究的积极主动性。
  笔者创作的微课《就恋“平桥”这把土》梳理整合了水乡之恋,依次品读了平桥村的风光之美、人情之美和生活之美。教学《社戏》时,教师指导学生利用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时间,灵活自主学习本节微课,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理解了作者情感,突破了疑点难点。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具有设计学习情境、提供教学资源、收集学习证据、个性化学习指导等诸多优势,可以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生动,化陌生为熟悉,化艰深为浅显。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融合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也是教育教学的必需。
  (作者单位:陕西省兴平市桑镇第二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