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外托管机构:“托管”岂能“脱管”?

□吕 建

字数:1216 2024-09-11 版名:声音
  校外托管机构俗称“小饭桌”,一直是双职工家庭解决孩子放学后家长下班前“管理真空期”的重要途径。然而,《半月谈》记者近期在多地采访发现,当前一些地方的“小饭桌”存在消防、健康等安全隐患,缺乏严格监管。(9月4日 澎湃新闻)

  当前,“小饭桌”遍布城乡,服务亿万中小学生的同时,也是乱象丛生、亟待治理。
  客观上讲,“小饭桌”经营相对灵活,能解决中午不供餐学校学生午餐午休及作业辅导等问题,还能在学校课后服务结束后延长托管时间,确为很多家长“量身定做”,能满足旺盛的市场需求。
  问题是,“小饭桌”涉及接送、看护、餐饮等多个业务,对应着消防、公安、市场监管、卫健等部门,由相应的职能部门对具体业务进行监管,“九龙治水”,各管一摊,很容易“脱管”,很可能带来消防安全、食品安全、托管质量等多方面问题。同时,主客观原因使然,一些“小饭桌”任性压缩托管成本,陷入恶性竞争误区,牺牲的自然是托管质量,损害的是学生家长的利益。还有一些“小饭桌”为增强吸引力,与家长订立攻守同盟,跟有关监管机构“藏猫猫”,把作业辅导“变身”为或明或暗的学科类培训,成为“双减”落地见效阻力之一。
  “小饭桌”是托管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组成部分。消除管理真空,规范经营行为,确保托管学生健康成长不“打折”不“断档”,是相关各方及校外托管机构“必答题”。
  有证经营、规范运营是所有市场主体的监管底线。市场监管等有关部门要细化人均活动面积、餐饮质量、人员配置等方面要求,建立健全举办标准规范,制定管理办法细则,按照各自管理权限职责对“小饭桌”实施严格监管。经过核检评估,符合标准规范的“小饭桌”,要颁发市场经营证照,使之进入有证经营、规范运转正轨。要加大市场监管力度,坚决取缔无证“小饭桌”。要整合畅通政府监督举报投诉热线,开通“随手拍、及时传”网上监管通道,让“小饭桌”运营、收费、管理、营销、人员资质等置于广大学生家长监督之下。
  防止“小饭桌”隐性开展学科类培训是“小饭桌”治理“最难啃的骨头”。教育行政部门应加强学科类培训甄别机制与队伍建设,为防止“小饭桌”以作业辅导之名行学科培训之实提供人力与机制支持。市场监管、教育行政部门“双减”专班,要列出“小饭桌”经营业务清单,借鉴学校食堂“名厨亮灶”管理办法,在不侵犯知识产权、隐私权的前提下,对“小饭桌”运营情况实施全程监控,对擦边及越界开展学科累培训的“小饭桌”实施“叫停”乃至“熔断”。
  暑假期间,“官方带娃”“单位带娃”积累了一定托管经验,是“小饭桌”的公益性供给方式。地方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引导社区等托管单位整合相关资源,开设公益托管班,着力化解双职工等家庭经常性“托管难”问题。公益托管班要严格按照“小饭桌”举办标准规范,取得经营证照,规范托管行为,为有需求的家庭提供公益性托管服务。同时,要打造好“小饭桌”中的“加强版”“爱心版”,示范带动更多社会“小饭桌”成为经常性托管的“规矩版”“良心版”,为青少年健康成长注入更多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