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教育家精神代代师承
□申承钰
字数:1077
2024-09-11
版名:声音
8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发布,与此同时,2024年的教师节的主题是“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快建设教育强国”。“教育家精神”能凝聚社会对教育的共识,发挥重要的精神引领作用,更能为广大教师树起明确的精神标杆,在潜移默化中为其职业形象塑形,促进教师在漫长的职业生涯中,心怀大我、凝心聚力、劈波斩浪、勇攀高峰。
一年前,习近平总书记致信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希望广大教师“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并深刻阐释了“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之内涵,如今“教育家精神”不仅代表美好的教育愿景,更已成为时代发展中的热切呼声和希求,已经踩上了历史发展的节拍。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弘扬教育家精神,是提高新时代教师整体素质的刚需,更是提升新时代中国教育整体质量的应有之义。
凯尔曼提出“态度改变三程序理论”,认为态度变化是分三个阶段实现的:依从、认同和内化。只有达到“内化”阶段,“教育家精神”才能真正转变为教师内在的职业信念,才能真正激活教师的内生动力,让其自主将职业升华为事业,自觉进行自我教育。相较于依靠师德培训、宣传演讲等外部力量推动内生动力的形成,或许让教师从根源上自发养成高度的职业认同感,拥有对教育事业原生态的热爱更为重要。
中国传统师道本就强调言传身教的重要性,并且身教重于言传,教师当以身作则,对于与自身职业密切关联的“教育家精神”,教师更是肩负着重要的身教使命。而作为学生,如果能见贤思齐,将教师的高尚师德纳入自身的精神谱系中,并且具有从事教师职业的意愿,那么就很容易自觉赓续教育家精神。只有充分挖掘中国传统师道文化的内涵,追溯其形成与发展的过程,提取出真正有益于当今教育发展的精神要素,让各要素充分发挥协同效应,才能让教育家精神的传承和弘扬建立在更为坚实的基础上。
因而,培养教师的“教育家精神”有个简单而直接的路径,就是让教师在学生时代深受某个老师的感染,尤其是在遭受重大的人生挫败时,在面临志愿选择、进行人生规划的高中阶段,在学习专业知识、接受知识陶冶、培养专业情操的大学时期,如果能在这三个时间节点遇到一位刻进生命的老师,个体很可能会自发形成对教师职业的热爱,并且将热爱上升为职业信仰,这样职业情感也会更持久更坚固更有韧性。
“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后人走过前人走过的路,步步开拓,虔诚自信。教育家精神的传递,是一种师承,唯有如此,才能让“教育家”不是少部分人的专属荣誉,而是每个走上工作岗位的教师肩担的使命和追随的方向,而“教育家精神”更是每一位志存高远、崇德尚贤的教师灵魂写照。
一年前,习近平总书记致信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希望广大教师“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并深刻阐释了“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之内涵,如今“教育家精神”不仅代表美好的教育愿景,更已成为时代发展中的热切呼声和希求,已经踩上了历史发展的节拍。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弘扬教育家精神,是提高新时代教师整体素质的刚需,更是提升新时代中国教育整体质量的应有之义。
凯尔曼提出“态度改变三程序理论”,认为态度变化是分三个阶段实现的:依从、认同和内化。只有达到“内化”阶段,“教育家精神”才能真正转变为教师内在的职业信念,才能真正激活教师的内生动力,让其自主将职业升华为事业,自觉进行自我教育。相较于依靠师德培训、宣传演讲等外部力量推动内生动力的形成,或许让教师从根源上自发养成高度的职业认同感,拥有对教育事业原生态的热爱更为重要。
中国传统师道本就强调言传身教的重要性,并且身教重于言传,教师当以身作则,对于与自身职业密切关联的“教育家精神”,教师更是肩负着重要的身教使命。而作为学生,如果能见贤思齐,将教师的高尚师德纳入自身的精神谱系中,并且具有从事教师职业的意愿,那么就很容易自觉赓续教育家精神。只有充分挖掘中国传统师道文化的内涵,追溯其形成与发展的过程,提取出真正有益于当今教育发展的精神要素,让各要素充分发挥协同效应,才能让教育家精神的传承和弘扬建立在更为坚实的基础上。
因而,培养教师的“教育家精神”有个简单而直接的路径,就是让教师在学生时代深受某个老师的感染,尤其是在遭受重大的人生挫败时,在面临志愿选择、进行人生规划的高中阶段,在学习专业知识、接受知识陶冶、培养专业情操的大学时期,如果能在这三个时间节点遇到一位刻进生命的老师,个体很可能会自发形成对教师职业的热爱,并且将热爱上升为职业信仰,这样职业情感也会更持久更坚固更有韧性。
“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后人走过前人走过的路,步步开拓,虔诚自信。教育家精神的传递,是一种师承,唯有如此,才能让“教育家”不是少部分人的专属荣誉,而是每个走上工作岗位的教师肩担的使命和追随的方向,而“教育家精神”更是每一位志存高远、崇德尚贤的教师灵魂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