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乡村青年教师“留得住”“教得好”的获得感

□何春奎

字数:1277 2024-09-08 版名:理论
  随着秋季学期的来临,又有一大批青年教师怀揣教育梦想迈入乡村教育的大门。广袤的乡村大地上,青年教师是点燃知识的火种,塑造未来的工程师。但成长过程面临的诸多现实困境也值得关注,比如:待遇保障与城市相比有差距、资源支撑不足、专业培训缺乏、教研氛围不浓等。
  据某县近三年考聘新教师数据显示,县外占比分别为42%、51%、48%。背井离乡的孤独感、留守儿童多、家校沟通难、跨学科兼课等导致乡村青年教师育人动力不足。种种现实下,乡村青年教师不同程度存在流失、“躺平”等现象。如何让这些青年教师在乡村教育的田野上发光发热,笔者认为,要增强乡村青年教师获得感,肥沃留得住、教得好的土壤。
  “安其身”,生活上多关照,增强情感获得感。青年教师收入不高,大多单身,有的分居两地,加之乡村条件有限,生活不便。县级层面要持续加大投入,改善乡村教师待遇和工作条件,比如:按时发放乡村工作补助,推进周转房和食堂专项建设,将符合条件的乡村教师纳入当地政府住房保障体系等,让乡村青年教师吃下“定心丸”。学校要管好用好教师周转房,让周转房成为教师的“暖心房”;办好食堂、丰富菜品,让他们吃得舒心,以愉悦的心态投身工作。此外,这类教师大多远离家庭,学校要多和青年教师“面对面”聊家常、谈理想,给予足够的精神激励,帮助他们编织职业成长蓝图,坚定职业自信、人生自信,在乡村教育热土上发光发热。通过工作上促进,生活上关心,让乡村学校成为他们“第二个家”。
  “练其才”,工作上压担子,增强专业获得感。青年教师学历层次普遍较高,精力充沛,工作热情高,发展潜力大,可塑性较强,但缺乏教学经验,有些还未接受过系统的职业训练。青年教师是教育的未来和希望,提高专业化水平是当务之急,重中之重。教育部门要建立岗前培训和职后培训机制,完善县域三级教研体系建设,组织开展好业务培训,用好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研修,让新进教师尽快转变角色,适应工作需求。学校要选配经验丰富的优秀教师、骨干教师,以青蓝结对等形式做好“传帮带”,经过一段时间的重点指导,促使他们站稳讲台,站好讲台。鼓励他们在校本研修、教研活动、课后服务、社团建设中挑重担,在实践中锻炼人才,发现人才。通过多种方式着力,促使他们从“补充式”资源,变身为乡村教育的“沉积式”人才。
  “慰其心”,事业上绘蓝图,增强价值获得感。职业认同感是乡村青年教师留得住、教得好的根本。教育部门和学校要坚持师德师风第一标准,开展教育理想信念和党纪学习教育,深化对县情乡情的认识,加深对乡村教育的理解,增进青年教师的教育情怀,保持内心的安静,踏踏实实教书,认认真真育人。要落实职称评聘政策,建立教师荣誉制度,选树宣传乡村青年教师先进典型,吸纳优秀青年教师参与教代会,担任学校中层或校级干部,发挥青年党员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增进乡村青年教师的职业认同感和价值感,坚定扎根乡村的理想信念。
  乡村青年教师获得感的培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教育部门和乡村学校持续用力,久久为功。只有乡村青年教师在乡村找到属于自己的获得感,才能真正留得住、教得好,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