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有活力的数学课堂
□杨如国 徐燕
字数:1867
2024-08-25
版名:知行
小学数学是一门基础性学科,它承载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使学生掌握综合、平衡的数学知识等多项任务。完成这些任务的主渠道是课堂教学。因此,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优化课堂教学就成了每个数学教师需要解决的问题。
经过几学期的探索与实践,我们认为,关键是要让“自主”“竞争”“创新”成为数学课的灵魂,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主动探索、大胆尝试;教师及时点拨、适时帮助;师生互动交流,并建立良好的评价机制。
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自我感觉
自我良好的数学感觉是学习数学的巨大动力。不管学习成绩如何,如果自己意识到“数学并不难,我有能力学好数学”,那么,这个学生离成功的距离至少近了一半。因此,课堂内外,我们都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自我意识。特别是想办法暗示那些学习数学有困难的学生在数学方面“有巨大的潜能”。我们经常开展的活动是“五分钟口算竞赛”,每次竞赛完毕同桌互相在《全班口算竞赛成绩表》上填写成绩,过几周再把每人的成绩连成折线图。由于口算竞赛难度较小,加之训练密度大,所以全班同学的成绩折线基本上都呈上升趋势。学生看到成绩上升,信心自然会增加。之所以选择这个项目,一是因为口算是基础中的基础,对小学数学有重要的作用;二是因为这个项目可比性强,便于教师操作。
另一个做法就是阶段评价。我们坚持每周进行一次同学互评,每两周进行一次家长评价。同学互评以同桌互评为主,用一个专门的小本以记日记的形式记下同桌的进步。例如,今天同桌上课得了三个“优”,就在他的小本上把过程简单地记下来。同桌互评,我们有一个要求,必须多写进步的地方和优点。一周下来,记录小本上就有三四条甚至七八条记录。每逢单周由老师为每位同学写鼓励性评语,每逢双周由家长为孩子写评语。这样做,每一个孩子都觉得时刻有人在关注着自己的进步,自然就会做好每一道题,不放过任何一次发挥自己聪明才智的机会。
良好的自我感觉的建立不能仅依靠以上列举的活动去完成,更重要的是以爱生之心去帮助学生。尤其是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多鼓励学生。学生缺乏进步,就要多给他提供表现自己的机会,甚至多“制造”机会,坚持一段时间,学生喜欢上数学课了,喜欢表现自己的数学才智了,进步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生活的数学,自己的数学
许多刚开始不喜欢数学的同学,都有一个共同的感觉:数学太难了,离我们太远了。得到这个反馈信息,我们做的一个重要变化就是把数学变成“生活的数学,自己的数学”。数学的核心是数量关系,相同的数量关系可以用不同的形式把它表现出来,那么我们为什么不用孩子身边的事物来表现这个数量关系呢?我们首先对每课的例题进行了变革,将大部分例题改成孩子们喜欢或熟悉的事物。对于行程问题、几何初步认识等由室内改在室外,学生通过自己走一走、量一量,许多以前由老师在黑板上“纸上谈兵”的难题,都在学生自己的测量、体会中自己消化了。
对于学有余力的同学,我们大力提倡“自设练习”。根据当天学的内容,参考课后的练习题,自己设计作业练习题。刚开始,许多学生仅对应用题的词句做些变动,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学生在潜意识里已经知道,变化的是环境,不变的是数量关系。接着,教师分层对学生进行指导,在原来的基础上加深。
独立思考与合作学习相结合
为了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我们做的一个大胆尝试就是学生在课堂上讨论时可以离开座位和自己喜欢的同学讨论,也可以和老师随时交换意见,即开展合作学习。教师把讲解的过程变为指导学生尝试、探究的过程。刚开始学生不习惯这种方式,课堂有两种极端的倾向:太乱和太静。这时,教师就要开始发挥作用了。若是太乱,往往是学生没有抓住问题的核心。这时,教师就应向核心问题的方向上引导;若是太静,大多是学生怕说错被老师批评或被同学嘲笑,这时,教师要加大表扬和赞赏的力度,千万不要因学生思路不对或表达不畅而有丝毫的不满情绪。克服了这两个极端情况,学生就会逐渐被这种新课堂气氛所吸引,甚至到了下课时间还觉得意犹未尽。
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当大多数学生习惯了合作学习后,有个别学生就不愿意独立思考,坐在那里等别人的答案或方法。这时,就要引入竞争机制。我们常用的方法是“随机汇报”,即在小组合作学习结束,由小组长临时抽签决定汇报者。这样,在合作学习的全过程,每一位同学都因为自己可能会代表本组汇报而认真参与。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就会适应并喜欢这种以独立思考为基础、合作探索为助手的学习模式。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优化课堂教学是我们每一个数学教师永远的追求。要做的远不止这些,我们还在不断探索和努力。盼望专家、同行给予指导,力争让小学数学课更有生机,更有活力。
经过几学期的探索与实践,我们认为,关键是要让“自主”“竞争”“创新”成为数学课的灵魂,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主动探索、大胆尝试;教师及时点拨、适时帮助;师生互动交流,并建立良好的评价机制。
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自我感觉
自我良好的数学感觉是学习数学的巨大动力。不管学习成绩如何,如果自己意识到“数学并不难,我有能力学好数学”,那么,这个学生离成功的距离至少近了一半。因此,课堂内外,我们都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自我意识。特别是想办法暗示那些学习数学有困难的学生在数学方面“有巨大的潜能”。我们经常开展的活动是“五分钟口算竞赛”,每次竞赛完毕同桌互相在《全班口算竞赛成绩表》上填写成绩,过几周再把每人的成绩连成折线图。由于口算竞赛难度较小,加之训练密度大,所以全班同学的成绩折线基本上都呈上升趋势。学生看到成绩上升,信心自然会增加。之所以选择这个项目,一是因为口算是基础中的基础,对小学数学有重要的作用;二是因为这个项目可比性强,便于教师操作。
另一个做法就是阶段评价。我们坚持每周进行一次同学互评,每两周进行一次家长评价。同学互评以同桌互评为主,用一个专门的小本以记日记的形式记下同桌的进步。例如,今天同桌上课得了三个“优”,就在他的小本上把过程简单地记下来。同桌互评,我们有一个要求,必须多写进步的地方和优点。一周下来,记录小本上就有三四条甚至七八条记录。每逢单周由老师为每位同学写鼓励性评语,每逢双周由家长为孩子写评语。这样做,每一个孩子都觉得时刻有人在关注着自己的进步,自然就会做好每一道题,不放过任何一次发挥自己聪明才智的机会。
良好的自我感觉的建立不能仅依靠以上列举的活动去完成,更重要的是以爱生之心去帮助学生。尤其是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多鼓励学生。学生缺乏进步,就要多给他提供表现自己的机会,甚至多“制造”机会,坚持一段时间,学生喜欢上数学课了,喜欢表现自己的数学才智了,进步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生活的数学,自己的数学
许多刚开始不喜欢数学的同学,都有一个共同的感觉:数学太难了,离我们太远了。得到这个反馈信息,我们做的一个重要变化就是把数学变成“生活的数学,自己的数学”。数学的核心是数量关系,相同的数量关系可以用不同的形式把它表现出来,那么我们为什么不用孩子身边的事物来表现这个数量关系呢?我们首先对每课的例题进行了变革,将大部分例题改成孩子们喜欢或熟悉的事物。对于行程问题、几何初步认识等由室内改在室外,学生通过自己走一走、量一量,许多以前由老师在黑板上“纸上谈兵”的难题,都在学生自己的测量、体会中自己消化了。
对于学有余力的同学,我们大力提倡“自设练习”。根据当天学的内容,参考课后的练习题,自己设计作业练习题。刚开始,许多学生仅对应用题的词句做些变动,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学生在潜意识里已经知道,变化的是环境,不变的是数量关系。接着,教师分层对学生进行指导,在原来的基础上加深。
独立思考与合作学习相结合
为了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我们做的一个大胆尝试就是学生在课堂上讨论时可以离开座位和自己喜欢的同学讨论,也可以和老师随时交换意见,即开展合作学习。教师把讲解的过程变为指导学生尝试、探究的过程。刚开始学生不习惯这种方式,课堂有两种极端的倾向:太乱和太静。这时,教师就要开始发挥作用了。若是太乱,往往是学生没有抓住问题的核心。这时,教师就应向核心问题的方向上引导;若是太静,大多是学生怕说错被老师批评或被同学嘲笑,这时,教师要加大表扬和赞赏的力度,千万不要因学生思路不对或表达不畅而有丝毫的不满情绪。克服了这两个极端情况,学生就会逐渐被这种新课堂气氛所吸引,甚至到了下课时间还觉得意犹未尽。
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当大多数学生习惯了合作学习后,有个别学生就不愿意独立思考,坐在那里等别人的答案或方法。这时,就要引入竞争机制。我们常用的方法是“随机汇报”,即在小组合作学习结束,由小组长临时抽签决定汇报者。这样,在合作学习的全过程,每一位同学都因为自己可能会代表本组汇报而认真参与。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就会适应并喜欢这种以独立思考为基础、合作探索为助手的学习模式。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优化课堂教学是我们每一个数学教师永远的追求。要做的远不止这些,我们还在不断探索和努力。盼望专家、同行给予指导,力争让小学数学课更有生机,更有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