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赋能教育的机遇和挑战

□申承钰

字数:1865 2024-08-18 版名:理论
  互联网、人工智能是解决教育问题的好手,然而,其在为教育发展赋能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问题、新的挑战、新的困惑。
  问题有正反,应用有利弊。诚然,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应用,能让人们享受到前所未有的便捷,能推动各行各业换代升级,能让社会发展如虎添翼,但它们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问题。比如,人们逐渐习惯依赖互联网的便捷,快速获取碎片化的信息、知识和答案,而不愿走进图书馆,从根本上丰厚自己的学养,完善知识的结构体系,提高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对于正处于身心发展蓬勃期的青少年而言,要想提高独立思考的能力,就必须要提防碎片化的知识学习带来的危害。不光如此,还应当养成主动积极思考的习惯。若是写作都依靠输入关键材料,让人工智能自动合成作品,从而在构思立意上“偷工减料”,而不愿融入街头巷尾的烟火,扎根生活;不愿意在书籍的世界中徜徉,流连忘返;不愿挖掘中华文化的精义,博观约取,很难想象,他们能真正写出属于自己的好作文。因此,在应用二者的同时,我们也应当警惕其产生的新问题,且不说人工智能是否会取代现有岗位,让学生未来就业变得更加困难,光是我们在潜移默化中养成的不良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就足以产生很多问题。美国科幻作家阿西莫夫提出“一个完全依赖机器人的社会,因极度单调无趣,终究会变得孱弱、衰颓、没落而奄奄一息”。
  问题有层次,应用有挑战。互联网、人工智能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应用让人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时,它们也对人类提出前所未有的挑战和要求。信息时代,人才筛选的条件只会变得愈加严格,教育质量的两极分化也会更加严重。那些只依靠互联网搜取陈述性知识或程序性知识的人,只依靠人工智能代替自己完成机械而繁琐的文字工作的人,只能日复一日地疲于应付各种学习工作,而那些喜欢追溯策略性知识,喜欢探究、总结和反思,喜欢在复杂的生活情境中灵活运用各种方法解决问题的人,才能更好地获得发展的主动权。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安德森把认知领域的目标分为识记、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创造,固然互联网、人工智能大行其道,能极大方便学生识记和理解知识,在实际生活中也能帮助其方便地解决问题,但生活情境往往复杂多变,各种状况层出不穷,学生需要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锻炼思维,才能灵活应对各种挑战,特别是拥有评价、创造等高阶思维,才能脱颖而出,独树一帜。尤其是在信息化席卷全球,科技日新月异的当下,一个国家或民族只有拥有创造力,才能开辟出新的赛道,才能在各类竞争中开创出卓越的成绩,才能在严酷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才能永立时代潮头,占领发展的制高点。显然,对莘莘学子高阶思维的培养,是互联网、人工智能时代的刚需,二者能为学生学习提供支持,但不可代替其思维培养的过程,思维培养迫在眉睫,同时困难重重,广大教育工作者任重道远。
  问题有种类,应用不全能。互联网、人工智能的确非常厉害,但绝不是万能的,它们在一些领域能够大显身手、上天入地,但在一些领域却显得“怀才不遇”。试问既然互联网如此普及,人工智能也能在真实情境中和学生进行畅通无阻的交流,为何不直接让“人工智能”担任班主任和学科老师?很显然,学生到校除了学习科学知识,掌握生活必备的应用技能,还要完成个体社会化。他们需要在和同伴、老师的交往中,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逐步拥有健全的人格,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并且在交往中获得积极健康的心态,以后走上工作岗位,才能善解人意、处事周到,在复杂的生活情境中有得体的言谈举止。除了相对刻板的知识和技能,情商也是衡量一个人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依据,情商影响自我保护、人际交往、心理调试等,这些都是评判一个人心理韧性的重要指标,同时是重要的幸福指数。《ChatGDP爆红,人工智能边界何在》中,Chat-GDP说“我可以帮助人类解决困难和提高工作效率,但我永远无法用自己的感情去了解人类”,可见其“情商”有待提高,处理情感问题常会捉襟见肘,在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的教育理念下,人工智能显然不能代替真人老师。不仅如此,互联网、人工智能更是给人们带来了心理、社交方面的困惑,一个整天沉浸在虚拟世界中的学生,由于感受不到社会对其的影响和帮助,内心会极度缺乏爱和温暖,长此以往会变得冷漠和自私。熟稔于各种社交软件、能和人工智能“嗨聊”的学生,在面对真人时却常常面红耳赤、语无伦次,连正常沟通交流的能力都没有,更不必说参与各类交际活动,长此以往易造成自我封闭。
  有利弊、提挑战、不全能,可见,互联网、人工智能为教育卸下部分负担的同时,也要求师生趋利避害、顺势而为、全面发展,否则,不是科技打败了我们,而是我们打败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