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三年教育生态、理念与价值的重塑与变革

字数:1932 2024-08-14 版名:“双减”特刊

 魏淑敏摄影

  重塑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生态
  “双减”政策的出台实施,强调通过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五育并举”,全方位提高人的素质、开发人的潜能。这是立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关心学生身心健康,推动学生了解社会、拓宽视野、丰富知识、创新思维、提升能力、深化社会认知的重大决策、长远之举。
  “双减”政策以校内校外双管齐下为思路,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深化校外培训机构治理。在校内方面,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作业布置更加科学合理,学校课后服务基本满足学生需要,学生学习更好回归校园。在校外方面,全面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培训行为,使学科类校外培训各种乱象基本消除,校外培训热度逐步降温。兼顾校内校外,体现出对当前义务教育突出问题和深层矛盾的系统思考、综合施策。
  “双减”的实施统筹服务国家战略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一方面,从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高度,扭转了“唯分数”“唯升学”的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培养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另一方面,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角度,将学生从过重的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中解放出来,将本该属于学生自由探索、身心健康发展的时间还给学生,发挥兴趣和特长,引导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真正体会学习的愉快、童年的幸福,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推动教育理念深刻变革
  实施“双减”政策,不仅是对我国教育格局的重大调整,更是对教育观念的大变革。其一,对公益属性的坚守。实施“双减”政策,是党和政府坚持教育事业公益性,着力降低家庭教育支出,制止逐利性教育行为,促进教育公平的重大举措。其二,对教育观念的纠偏。纠正了育人初心之偏,教育的本质是立德树人,不是应试竞争的“跑马场”。纠正违规竞争之偏,实施“双减”政策,就是依法依规治教,恢复和重建良好教育生态。纠正超前学习之偏,实施“双减”政策,从根本上规范了校外培训机构的职能,构建了学校教育与校外教育互相补充、协调育人的新格局。纠正负担过重之偏,实施“双减”政策,调整优化了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结构,既做好减轻学生过重的作业和校外培训负担的“减法”,又做好促进儿童全面发展、个性发展的“加法”。其三,对教育规律再认识。实施“双减”政策,是对教育规律的回归,坚持全面发展规律,坚持身心和谐发展规律,坚持知行合一规律,坚持因材施教规律。中央要求“鼓励支持学校开展各种课后育人活动,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保障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共同基础,致力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综合素养的培育。
  “双减”政策的落地,对学校、教师、家长都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首先,学校充分利用“双减”政策带来的机遇,为学生提供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课程体系,健全教学管理规程,优化教学方式,强化教学管理,提升学生在校学习效率。完善作业管理办法,积极开设科技创新融合课程,统筹搭建学生个性化成长平台,等等。其次,引导教师在“双减”政策执行中勇于担当、积极作为。推动“双减”政策落实落细,广大教师需与时俱进、守正创新,改变传统教学思维,向课堂要效率、要效益,把握课堂教学规律,探索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把握作业布置的科学性、合理性、智慧性、艺术性,实现作业布置、批改、辅导调结构、提质量,真正成为大先生,成为为学、为事、为人的示范,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再次,家长发挥应有作用。广大家长开始树立正确育儿观,不是仅仅培养一个亲戚邻里称赞的孩子,培养一个埋进书堆、纯粹追求高分的学生,更要培养一个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双减”政策实施后,家长更加重视与孩子的沟通交流,正确对待和处理孩子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各类问题,注意人格平等、情感共鸣、人生共进,有效做好孩子从学校到家庭的衔接工作,培养孩子的健康心态、优秀品格和人文素养、动手能力、创新精神,使孩子在校园、家庭、社会共同营造的良好氛围中健康快乐成长。
   进一步凸显教育公平的价值取向
  “双减”政策的实施,促进了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有力遏制了日益功利化的培训市场,有效降低了普通老百姓的教育投入,使更多家庭能够以相对低的成本、相对平和的心态让孩子接受教育。“双减”不仅在“减”上用力,而且在“增”上创新,指向都是推进教育公平,提升人民群众教育满意度。在落实“双减”政策的过程中,很多地方积极推进集团化办学、学区化治理和城乡学校共同体建设,充分激发中小学办学活力,整体提升学校办学水平,加快缩小城乡、区域、校际教育水平差距;认真落实《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指南》,将“双减”工作成效纳入县域和学校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把学生参加课后服务、校外培训及培训费用支出减少等情况作为重要评价内容,等等,取得良好效果。